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特约通讯

四川会东:从“一畦田”到蔬菜基地 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发布时间:2025-02-21 15:46:22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新春伊始,会东县鱼城街道鱼山大棚蔬菜示范基地的辣椒迎来采收。在温暖的塑料大棚里,大家一边采摘一边唠着家常,到处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

采摘、分拣、拉运……2月17日,笔者来到鱼山大棚蔬菜示范基地看见,一行行整齐的辣椒绿意盎然、枝繁叶茂,枝头上挂满了红彤彤、黄澄澄的果实;在基地务工的群众正穿梭在辣椒丛中,手持剪刀,不一会儿就摘满了一桶桶辣椒,现场一派忙碌的景象。

“鱼山蔬菜示范基地总面积35亩,主要以栽培辣椒为主,其他小品种种植比较少;用工主要是鹤益社区的移民,每年用工量大概在9000人次;基地建设期间支付移民务工工资40余万元,去年种植我们支付工资大概在120万元。”会东县昶裕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虎说。

辣椒是短平快高效农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育苗、移栽、管护到成熟采摘,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随着鱼山大棚蔬菜示范基地的建成,产业逐渐发展起来,不仅解决了资源闲置的问题,还为群众拓宽了就业渠道、丰富了就地就近就业机会,让更多群众顺利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

基地的建成,为鱼城街道鹤益社区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就业机会。鹤益社区二组的居民郭昌珍2024年2月份以来一直在此务工。她说:“在这里工作既方便又灵活,每个月的收入有3000元左右。”
同样在基地务工的刘正荣,由于家中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他无法外出打工。现在,他在基地负责蔬菜的转运,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足够支撑家里的日常开销。“蔬菜基地建起来以后,家门口就有工作机会,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庭。”刘正荣说。

近年来,会东县始终扛牢水电移民后扶发展政治责任,坚持“一条主线、两条底线”不动摇,千方百计谋发展,扑下身子抓建设,秉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基地依托、产业推动”的发展理念,积极整合乡村振兴和移民后扶资金530余万元,在鹤益社区搭建45座蔬菜大棚,打造鱼山大棚蔬菜示范基地,并承包给会东县昶裕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经营管理,该公司投资480万元迅速建成配套蔬菜分拣中心与冻库,完善基地产业体系,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此外,鱼山大棚蔬菜示范基地也成了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助推器”,借助土地流转、联合经营、劳务合作等合作模式,源源不断地为社区集体经济注入活力。

社区群众不仅能够获得土地流转的收益,还能在家门口找到务工的机会,从而实现了双份收入。同时群众在基地还能学到蔬菜种植的一系列生产技术,有效提升了大家的生产技能水平。这种将产业基地设立在群众家门口的做法,真正达到了群众与社区集体共同受益的目标。

鱼城街道鹤益社区副主任言汶林说:“基地建成后,能长期为移民提供就业岗位,定期举办种植技术培训,在移民群众当中反响相当好。”同时,言汶林还向笔者介绍,鹤益社区是由沿江乡镇的312户移民组建而成的移民社区,其中生产安置272户,涉及人口954人,建设蔬菜基地的土地是由鹤益社区集体按照每亩3500元的价格出租给会东县昶裕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计35亩,每年能为社区村集体经济增加12.25万元。

据了解,鱼山大棚蔬菜示范基地作为会东县“移民后扶精品工程、群众增收富民工程、‘菜篮子’稳产保供民生工程”,坚持把群众参与、群众受益贯穿发展始终,通过“社区集体+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多措并举打造“家门口”就业圈,让社区群众就近务工有去处、致富增收有门路,实现家门口挣钱顾家“两不误”。

下一步,会东县鱼城街道计划通过党建赋能,深化社区与企业合作,完善“基地+”联农带农助农机制,第二期投资211万元大棚建设,将产业向周边扩展,连片发展,帮助更多的当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冯正梅 王世良)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