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中盐集团:积极培育盐业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5-03-03 18:15:26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盐业是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始终处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地位。新时代以来,中盐集团牢记“国之大者”,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让传统盐业焕发时代光彩。

文 /王予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中盐集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一手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努力发挥“三个作用”,争做“三个排头兵”。

服务健康中国,以大力宣传推广低钠盐带动传统盐业迭代升级

盐业是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始终处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地位。中盐集团自1950年成立以来,带领全国盐行业大力发展生产、提升技术,完成推动全国人民“吃上盐”“吃碘盐”两大历史重任,为维护人民健康作出了贡献。

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和行业发展内在要求,对盐的功能和价值赋予了新的内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盐集团聚焦“四个面向”,把开发推广低钠盐、盐穴资源综合利用作为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要、创新行业价值的重要突破口,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让传统盐业焕发时代光彩。

中盐集团强化战略创新,积极探索科学有效减盐新途径。作为盐行业唯一中央企业和全国性企业,中盐集团在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启动仪式上,代表全国盐行业主动向全社会发出减盐倡议,并将落实减盐行动作为新阶段的重要战略任务。

近年来,中盐集团在综合国际国内研究的基础上,把推广低钠盐作为减盐的重要举措,建立了低钠产品标准,通过降钠补钾,合理确定低钠盐成分比例,实现减钠的同时不减咸度,兼顾口味需求和健康需要,有效破解直接减少盐的摄入造成口味缺失、不易被大众普遍接受的难题,使减盐真正落到实处。通过低钠盐的研发,中盐集团成功推动食盐质量从过去的“卫生标准”向“健康营养标准”提升,促进产品结构升级,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积极贡献力量。

中盐集团还深化理念创新,积极培育科学健康用盐新风尚。中盐集团主动承担起健康用盐科普宣传的社会职责,利用减盐健康宣传日等节点,深入社区、校园、超市等场所开展科学健康用盐知识普及公益活动,利用新媒体阵地、社会媒体多渠道传播减盐理念。近年来已累计开展“健康换盐”主题活动超过5万场次。2024年起与新华社等权威机构联合开展“走近系列”活动近万场次;在上海、重庆等地打造了近百家中盐低钠盐示范餐厅;联合烹饪协会等组织开展“健康换盐”专题活动;与重庆高校合作举办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大会,跨界联合探讨低钠盐在餐饮业、校园内的推广与应用。在中盐集团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盐业企业开始重视低钠盐的生产销售,共同培育低钠盐市场,盐行业呈现出新的面貌和业态。

此外,中盐集团还通过参与制度创新,促进形成各界重视减盐新业态。中盐集团主动参与相关制度和机制的创新完善,积极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打造减盐健康生态。2020年,联合中国经济信息社编制发布了“新华·中盐减盐健康指数”,动态监测我国居民减盐健康水平,促进全社会共同关注并践行减盐行动。围绕减盐策略开展研究,提出了在餐饮行业、食品加工行业推广低钠盐的建议,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参考。大力推动行业联合,积极探索食盐生产企业与食品加工企业建立创新协作联合体的路径。联合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低钠盐方面的研究,推动产学研交流融合,共同为“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2024 年 12 月 18 日, 中盐集团与中国华能合作建设的全球最大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华能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发电二期项目在江苏常州正式开工建设。

服务“双碳”战略,以大力发展盐穴资源综合利用业务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井矿盐开采后留下的盐穴,通常位于地下近千米,单个穴腔体积可达数十万立方米,具备良好密闭性和自愈性,欧美国家将其广泛用于存储天然气、石油等能源。中盐集团在全国率先开展盐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积极构建“多能并储”格局。

首先,中盐集团大力发展盐穴储存天然气。2000年以来,国家相继开建“西气东输”“川气东送”等天然气长距离管道运输工程。为保证天然气到达当地后可以稳定供气、调峰供气,中盐集团主动作为,联合中石油、中石化等能源企业,在江苏金坛建成了我国最早的盐穴储气库,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其中,“西气东输”盐穴储气库设计总库容为26.38亿立方米,“川气东送”盐穴储气库设计总库容为11.79亿立方米。中盐集团在此过程中也积累了盐穴勘测、造腔、运营等一整套技术,形成了一系列科技成果,为盐穴资源综合利用规模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其次,积极利用盐穴开展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盐穴压缩空气储能是在用电低谷时,利用多余的电能将空气压缩存储到盐穴中,用电高峰时再释放压缩空气推动发电机发电,维护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十四五”期间,中盐集团率先与清华大学开始了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的课题研究,于2018年联合华能集团启动了该领域的国家首个示范工程“江苏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建设。

2022年5月,该电站一期工程60MW项目建成投产,全程无燃料消耗,电换电效率达60%以上,技术和设备实现完全国产化,是我国该领域首个投产的商业化电站,也是世界首座非补燃式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为盐穴储能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开辟了新道路。2024年,中盐集团与华能集团启动项目二期建设,规划建设2座350MW盐穴空气储能发电系统,同时结合项目所在区域负荷发展及可再生能源开发情况,构建基于盐穴的微电网工程,最终规模将达1000MW以上,将进一步促进该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中盐集团还积极探索盐穴储能前沿研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中盐集团积极联合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开展盐穴储氢、储氦、液流电池等前沿研究。2024年,中盐集团与清华大学联合申报的“基于地质条件的大规模储氢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研发计划,将为我国大规模盐穴储氢提供项目示范。与南方科技大学联合研发的盐穴液流电池项目,在正负极有机活性分子材料、电堆设计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进入新的研发阶段。盐穴储氦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建设如期完成,注气试验和技术验证结果良好,为后续开展更大规模小分子气体的商业化储存奠定了坚实基础。盐穴储能、储气、储氢、储氦及盐穴液流电池等“多能并储”格局立体化铺开,将为服务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聚力提质增效,加快推动

传统产业绿色化数智化转型发展

中盐集团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盐+化工、农肥和盐穴综合利用“1+3”产业版图,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其中,在安徽省的化工企业中盐红四方公司,通过实施降碳工艺改造,有效利用乙二醇装置过剩的二氧化碳与现有液氨资源,高效生产纯碱,不仅实现了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还提升了氨的附加值,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中盐内蒙古化工公司将锅炉烟气中的二氧化碳提纯后作为产品原料,替代部分原有石灰窑烟气生产纯碱,有效降低了石灰石用量和碳排放。2024年,中盐集团在节能环保方面投入超11亿元,新建或续建99个节能改造和环境治理项目,进一步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治理能力。

同时,中盐集团加快数字化数智化建设,积极与华为等国内领先的信息化服务商合作,制定数字化转型系统性规划。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成并上线覆盖全级次企业的ERP系统,实现了业务的全面覆盖和组织的深度整合。积极推动AI赋能产业焕新,探索并实践一批典型数字化应用场景。中盐内蒙古化工公司入选国务院国资委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名单;中盐常化公司“运营效率数字化管控平台”荣获全国石油和化工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奖;中盐金坛公司特种盐的“仓—配—装”一体化智慧仓储系统项目也入选了工信部的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充分展示了中盐集团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方面的显著成效和行业领先地位。

此外,中盐集团积极打造农肥行业专精特新企业,所属中盐红四方肥业公司加大科技创新,围绕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拓展农肥业务深度和广度,在生物肥料、土壤修复治理、盐碱地改良等领域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攻关。一方面围绕智慧农业发展配方肥和特种肥,并承担了“绿色智慧肥料筛选与应用”国家重点课题;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巢湖流域面源污染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并为土壤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原创新优化方案。该企业积累了复合肥行业三大核心科技优势,包膜缓控释肥料连续化和自动化生产工艺达国际领先水平,抗旱肥整体工艺居国内领先水平。中盐红四方肥业公司已于2024年11月底在上交所成功上市,为今后更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强化战略引领,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

对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

中盐舞阳公司氯化钾生产线十万级洁净包装间。

多年来,中盐集团坚持战略引领,确立科技创新的发展核心地位,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始终将科技创新视为关键支撑,并将其提升至企业战略的高度。在“十三五”初期,即便面临扭亏脱困的严峻挑战,中盐集团仍坚定提出“回归、转化、退出、创新”八字方针,把创新列入总体战略方针,为后续的顺利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2017年,中盐集团提出“创新、变革、竞争、共赢”的新八字方针,将“创新”置于战略方针的首位,在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中有序落实18条科技创新改革举措,积极实施一系列重点项目攻关,大幅提升科研经费投入,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夯实了科技基础。数据显示,中盐集团2024年的研发投入已达到2016年的9倍以上,创新载体数量也创下历史新高。

中盐京津冀公司走进社区推广低钠盐。

中盐集团高度重视加快体系重塑,不断构建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为优化科技创新体系,中盐集团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了持续完善。针对以往科技研发力量分散的问题,在总部组建了中央研究院和独立的科技创新部,并设立了盐产品、纯碱产品、电子化学品、金属钠产业、糊树脂等9个研发中心,有效整合了全集团的研发资源,形成了党委领导抓总、科工委高位推动、中央研究院统筹规划、科技创新部组织推进、各企业和研发中心协同创新的“一体多翼”工作格局。同时,中盐集团不断完善内部制度体系,形成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激励等方面的系列支持保障政策,为调动各方面创新力量创造了良好条件。

此外,中盐集团积极推动要素集聚,围绕科技创新推动企业改革发展。中盐集团强化知识、技术、资金、人才、数据等要素聚集融通、高效配置,近年来在食盐质量安全、减钠技术、盐穴利用等方面自主加强技术攻关,取得了显著成果。“十三五”以来,中盐集团已累计完成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38项、地市级项目23项,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53项、地市级奖励15项。在2024年全国科技大会上,中盐金坛公司参与的“气体净化膜材料的创制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已累计发布3项行业标准和2项团体标准,获得46项国家授权专利,为打造盐穴原创技术策源地奠定了坚实基础。中盐长江公司主导建设的行业首个七效真空制盐项目于2024年正式投入运行。此外,中盐集团不断强化校企产研联合,与国内顶级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积极开展前沿科技研究,不断激发企业内生活力动力。

强化科技创新,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新征程上,唯改革者强,唯创新者胜。中盐集团将坚持科技驱动、守正创新,持续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研发平台培育、推动激励机制变革等关键领域下大力气、真抓实干,毫不动摇走好科技强企之路,加快推动转型升级,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中盐力量。

(《中国报道》2025年3月刊)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