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经济在经历了新冠疫情的冲击后,逐渐步入复苏轨道。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发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34.9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去年增长5.0%。
展望2025年,中国经济运行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2024年12月1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25年将实施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旨在通过“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的协同发力,充分利用中国经济的韧性,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推动中国经济实现破局。会议提出:“我们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迎接挑战
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结构调整期”,经济增速从过去的6%-7%下降到5%左右的“中速增长期”。尽管如此,中国经济在疫情后依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尤其是在经济结构的调整方面。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4年,中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速远高于整体制造业增速,标志着中国制造业逐步走向高端化。
然而,疫情后的中国经济也面临诸多挑战。尽管房地产领域的库存问题可以通过“用时间换空间”逐步化解,但消费领域的低迷成为当前经济的主要问题。
疫情后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受到较大影响。此外,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也加剧了消费者的谨慎心态,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商品零售总额增速罕见地低于GDP增速。2024年,消费增速仅为3.5%,远低于GDP的5%增速,显示出国内消费的疲软。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在《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4-2025)》中指出,需求走弱正在逐步向供给端传导,直接影响市场预期和信心,导致收入、消费、投资、信贷的负向反馈,就业、财政等重要指标也都出现明显放缓乃至收缩的迹象。
与此同时,出口领域也面临挑战。尽管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中仍具有成本优势,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关税壁垒的增加,使得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受到削弱。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尽管中国生产成本比海外低47%,但叠加海运成本和关税后,价格优势大幅缩减,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政策“组合拳”
面对当前的种种挑战,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通过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相互协调,形成“组合拳”效应,推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协同发力,破解 “三年疫情”所造成的“疤痕效应”。
2025年,中国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将增加财政支出,尤其是在民生领域和高技术产业的投资。通过增加公共投资,政府将间接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推动国内消费市场的复苏。同时还将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负担,尤其是对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的税收优惠,将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投资意愿。
2025年,中国也会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随着全球进入降息周期,中国将适度降低贷款利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刺激投资增长。这一政策将有助于实现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国内货币政策宽松的双重目标。央行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降准等手段,增加市场流动性,确保金融市场稳定运行。这将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升投资意愿。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协调,将形成“组合拳”效应,推动经济复苏。例如,财政政策通过增加公共投资和减税降费,提升企业的投资意愿和民众的消费能力;货币政策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和增加流动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刺激投资和消费。
在投资层面,2025年将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并推动公共投资向民生领域倾斜。
一是要降低贷款利率,推动投资增长。随着全球进入降息周期,中国也将适度降低贷款利率,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刺激投资增长。预计中国的降息幅度将略低于美元降息幅度,但趋势基本一致。这一政策将有助于实现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国内货币政策宽松的双重目标。
二是要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资金扶持。中国将继续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导体等前沿科技领域。尽管这些产业在初期可能盈利效益不高,但政府将通过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鼓励企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三是要将公共投资向民生领域倾斜。过去,中国的公共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许多地区的基础设施已经相对完善,未来的公共投资将更多集中在民生领域,尤其是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这将间接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推动国内消费市场的复苏。
在消费层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将通过精准补贴和政策协同,恢复市场消费信心,破解消费低迷的困局。
首先是精准定位消费补贴对象。政府将深入调研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特点,使消费补贴更具针对性。例如,对中低收入群体发放通用消费券,对特定行业从业者、大学生等进行定向补贴,以提升他们的消费能力。
其次是丰富消费补贴品类与方式。除了传统的汽车、家电等消费品,政府还将把补贴扩展到服务消费领域,如旅游、文化娱乐、家政服务等。同时,创新补贴方式,除现金补贴、消费券外,还将采用贴息贷款、以旧换新补贴、消费积分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
还要加强政策协同。政府将推动消费补贴政策与产业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协同发力。例如,与产业政策结合,对新兴消费领域的企业给予补贴和税收优惠,促进产业发展和消费升级;与金融政策配合,鼓励金融机构提供消费信贷支持,与消费补贴叠加,提高消费者购买力。
在出口层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将逐步取消出口退税,减少对出口产品的价格补贴,转而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参与全球产业链,构建全球性产业体系。
逐步取消出口退税是一个重要举措。中国将逐步取消出口退税,减少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转而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一政策不仅可以减少财政负担,还可以减少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摩擦,推动中国出口从“价格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型。
构建全球性产业体系是另一个重要举措。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许多中低端产业链将转移到其他国家,形成全球化的产业链闭环。中国将不再过度追求本土出口数据的增长,而是更看重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参与程度。通过与全球各国共同分享人工智能时代的产业红利,中国将构建一个全球性的产业共赢体系。
【本文作者:戴斌,广东省青联常委(教育界别秘书长),中宜教育及格兰堂科技董事长;罗伟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济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