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一表述不仅引发全球瞩目,更在与中国经济深度交织的韩国掀起热议。韩国尤为关注此次财政赤字率首破4%、举债规模近12万亿元的“超预期”举措——这既是中国提振内需、强化逆周期调节的关键布局,也为韩国企业深耕中国市场提供了新契机。
中国为什么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政策取向如何转化为实际成效?人工智能、6G等“新质生产力”赛道又蕴藏哪些合作前景?聚焦韩国受众关切,《中国(韩文)》特邀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白彦锋,深度解析政策背后的逻辑与机遇。
文/白彦锋(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5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近日,2025年全国两会在北京如期召开,举世瞩目,将为“十五五”规划良好开局谋篇布局,其中展现出的中国财政政策新取向和外资新机遇值得国内外各界广泛关注。
2024年中国经济规模稳步扩大,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4万亿元,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2024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突破43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和进口占国际市场份额分别达到14.5%和10.5%,国际份额稳中有升。2024年围绕扩大有效需求,扎实推进“两重”建设(即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加力支持“两新”(即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设备购置投资增长15.7%,家电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2.3%,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0万辆,三者增速都达到2024年经济增长率和进出口增速的两倍以上,成为稳增长、扩消费、促升级的中流砥柱,也对2024年的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有效统筹了量的适度扩张与质的有效提升。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一方面,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另一方面,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接近40%。
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确定在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较2024年3%的目标有所下调,有助于更好引导社会预期。应该说,物价水平的总体稳定,是宏观经济保持稳定的重要指标,充分体现了中国近年来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保持了总体动态平衡。同时,这也为中国2025年开展大规模的逆周期调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这是因为,与物价总水平保持低位相适应的,中国银行贷款利率等融资成本也保持在相对低位,这就极大地降低了政府财政大规模逆周期财政调节的财政成本。
为此,2025年中国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第一,政府财政赤字率拟按4%左右来安排,比2024年提高了一个百分点,赤字规模5.6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在政府的全口径“四本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当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为29.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2万亿元,这就使得一般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大体保持在21.5%左右的水平。相较2024年的21.1%,这一比重稳中有升,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较,中国财政宏观调控的空间和余地仍然是相对比较大的。
第二,在债务工具运用方面,2025年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000亿元;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用于支持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增强其放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提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宏观取向一致性。在地方债方面,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重点用于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方面,成为稳楼市、稳股市的扎实举措。就2025年中国政府债务融资举措来看,一方面国债的增发额度显著超过了地方债,这就为地方债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减负空间和时间窗口,同时也增强了中央政府用于投资全国统一大市场等相关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有助于在人工智能大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全国数字基础设施的“数字底座”建设;另一方面,与地方政府的一般债不同,地方专项债更多用于投资具有项目现金流、能够自负盈亏的项目,也有助于在地方债规模攀升的同时控制好地方债风险。同时,考虑到2025年中国还会扩大地方债资金用于项目资本金的比例、扩大地方债的投资领域和范围,其对民间经济和外资的支持带动作用有望进一步放大。因此,总体来看,2025年中国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达到11.8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逆周期、补偿性的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大,社会经济总体杠杆率保持稳定,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也会保持在低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近年来,在华的外资企业贡献了中国近7%的就业,七分之一的税收、约三分之一的进出口、二分之一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既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梁纽带。2025年的中国稳外资行动方案将会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领域和范围。2024年底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也强调,要加强对企业的纾困支持,坚决防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不断为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广大市场主体营造公平公正、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其中,具身智能强调智能体通过身体与环境的动态交互实现自主学习和进化,其核心在于将感知、行动与认知深度融合。这些都将为广大外资企业在2025年进一步分享中国发展机遇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