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汾阳历史悠久,文化兴盛。这里不仅有漫山遍野的杏花,还有千年的古建筑,传承着悠远的历史文化脉络。近日,由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老师带队的“曼行山西汾阳站”活动正式开启,团队走入山西,走进汾阳,探寻这里的文化印记。
汾阳地秧歌起源于唐朝时的栗家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在山西省汾阳市、孝义市一带,当地民间统称为“汾孝地秧歌”,是社火、集会等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表演形式,其相传源于唐朝汾阳王郭子仪以及北宋梁山好汉等传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当地的祭神、祈雨、禳灾等民俗活动紧密相连。
地秧歌表演
汾阳地秧歌分为武场地秧歌和文场地秧歌。武场地秧歌以舞蹈为主,演员角色造型独特,舞蹈形式由武术动作和势法演变而来,表演套路丰富,参加武场地秧歌表演者大多会拳脚功夫,武场地秧歌早期由十二名舞蹈者组成,分执四付“花棒”、四个“小锣”和四个“腰鼓”,称作“十二角身子”,现演出队伍多为十二的倍数。 文场地秧歌以诵唱为主,歌手不参加舞蹈与伴奏,不用丝竹管弦伴奏,没有曲牌、起板和过门,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全由演唱者自行掌握,演唱者使用地方土语,男演员叫“瓜壳”,女演员叫“脑塔儿”。
汾阳地秧歌传承千年,其对于研究黄河流域农耕文化、探究当地祭祀、娱乐等民俗活动有着重要的价值。
汾阳圣母庙壁画
(文图/郑彬)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