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定生机——林海钟中国画作品展”于近日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馆开幕。展览由中国国家画院、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人美美术馆、浙江山水画研究会承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协办。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高世屹、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王远、中国美协原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徐里、中国美协原副主席何家英、中国画学会会长田黎明、中国美术馆原党委书记、文旅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原主任殷福、《南方》杂志顾问、新华社《瞭望》杂志原副总编辑等百余位嘉宾出席开幕式。
高世屹在致辞中表示,林先生以其深厚的中国文人画的静气和立足时代风暴的豪气,为我们传递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气,可谓是慧定与生机契合,经典与创新结合,传统与时代融合的浓浓气息。并强调道,气息是一幅画作充满活力的境界,是一个人生命延续的标志,更是一个民族绵延不绝的文化密码。凝神聚气则是延续一个民族传承的根基与灵魂,让我们大家一道凝神聚气,共同感受中华民族绵延5000年不断律动的文脉气息,共同汇聚起新时代中华民族不断焕发勃勃生机的伟大气息。
“慧定生机——林海钟中国画作品展”是林海钟教授从艺四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个展,共展出林海钟十几年来140多件(套)近200幅包括人物、山水、花鸟、书法全门类作品。本次展览共分为五个板块:大块文章、西湖天下、拟古写生、人生仪态、花鸟感时,聚焦多年来林海钟深入探讨的学术命题。
“大块文章”,中国画画大画历来是话题,现代社会画“大”不是问题,但“大”的品质和蕴涵却是大问题。林海钟的大画气象万千,浩荡充沛,胸中丘壑,杂然赋流形。灵隐寺数米高的济公殿壁画,几无小稿,奋笔而行。巨幅重大题材《鉴真东渡》《少林寺》亦如此。无论是古意春秋,还是重大题材主题创作,林海钟面对的都是活生生的场景,在追求笔精墨妙中勃发生机。“西湖天下”,南宋是中国画艺术的高峰之一,杭州是林海钟出生成长的地方,西湖是杭人看自己看世界的“天下”。西湖是上古海湾所成,在西子湖畔凭“海”临风,发思古之幽情。南宋创造世界上最灿烂文明,湖畔则更多名士风流。从抱朴子,到白居易、苏东坡,历代人文山水涵养家国天下之气。西湖的平常隽永,无奇之奇,面对刘、李、马、夏之高标,林海钟面临的是“血战古人”,他已经自觉地把画西湖作为自己创作探索的常备课题。“拟古写生”,看似两个不同专题,却是一个问题。拟古而多能,这里展出了海钟从黄大痴、董其昌等古代十数位经典艺术家的经典笔法临写,显示出林海钟深厚的学养和高超的笔墨功力,同时展出一大批海钟高古笔墨写生课徒稿。体现了林海钟作为中国美术学院标杆性教授的价值取向,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国美前院长高世名主张“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让学生们知道中国画艺术来有所自,去有所往。设立这个板块实际也是解密古意海钟的底。同时,回应本展览特邀学术主持人丘挺在中央美术学院极为成功的学术策展“传移模写: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临摹教学作品展”。“人生仪态”“花鸟感时”,是林海钟的人物画和花鸟画创作。术业有专攻古来有之,当代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画分科,却是在一定外在压力下的“策略性应对”,并非出自艺术创作规律的内在要求,当然经过70年的分科教学和创作探索,分科的优势也得到了充分认识。林海钟基于中国画传统画理,在创作中并不拘泥于“分科”。林海钟的人物画创作高古简约,体态流畅。
据了解,林海钟少年成名,颇得社会各界好评。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认为:海钟的用笔在爽朗中又见出一种萧散。那笔常常有点心不在焉;那形仿佛要随时被抽解,又仿佛正在悄然地聚合。而正是常在无心处,显露出某些意存笔外的洒脱与飘逸。闲是很难的,既要有闲钱、闲暇,又要有闲心、闲情。这“闲”字的繁体就是门中之月。独坐家中,静想明月天涯,这闲心十足逍遥。正是这份逍遥将景物化入纯然的观看之中,洞见万物如洞见己心,心物相忘相融,不觉地勾出一种凭吊千古的幽幽古意来。中国的智慧在于总能以“无用”“坐忘”等方式,避开那些僵死的框架,而逍遥于不受制于任何现成规定的“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的原发境域之中。海钟所记所刻不唯所见,还有所见者此时此刻体验中的动人境界。海钟以这样的方式吊古,将手中生意与悠远古意悄然地牵在一起,将此刻视域与原发视域牵在一起,生出真正的绘画的快意来。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