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抓机遇、迎挑战、共治理,中国科技企业拾级而上

发布时间:2025-04-17 14:28:28 来源:中国报道

文/《中国报道》记者 王金臣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全球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经济复苏乏力。各世界主要经济体努力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加快社会结构性调整和科技创新等,旨在于世界经济格局重塑中谋求有利地位。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期间成为热议话题。尤其是人工智能重塑世界、科技企业如何在全球性挑战中抓住机遇、人工智能应用与治理如何平衡推进等,成为各界共同关注的议题。

与会人士表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快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着全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中国,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创新成果,带动了产业发展,提振了市场信心,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蔚然成风。同时,与会人士还围绕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安全和治理挑战建言献策。

推动机器人走进消费服务场景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通过强化基础研究、突破核心技术、培育未来产业、优化创新生态等全链条布局,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中国科技创新注入新动能。此外,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还首提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这意味着机器人产业已经成为国家高度重视的领域。

“机器人是手机行业的未来,它将成为联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也依旧会遵循以人为本、回归用户场景创造极致体验的价值准则。”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表示,以手机为代表的科技企业一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生力军。自手机诞生的50多年来,其不断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作为技术底座催生了诸多新兴行业。面向未来,手机行业将打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两大领域的顶尖技术成果,为用户创造全新体验和价值,尤其是聚焦消费级市场,打造面向个人和家庭场景的机器人产品。首次在博鳌论坛展示的vivo混合现实头显,就是vivo迈向机器人场景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星海图联合创始人许华哲预计,未来10年,机器人技术将有显著进步,从简单的任务逐步发展到更复杂的应用场景,比如养老场景等。同时,随着技术发展,机器人硬件成本将大幅下降,从1万美元降至1万元人民币是有可能的。

“我觉得可能用不了10年就能实现或者部分实现养老功能,人形机器人不一定是人形,很期待这样的变化。”中山大学二级教授、鹏城实验室多智能体与具身智能研究所所长林倞表示,当前人们对机器人产业的乐观态度源于全球对科技关注度的增加,以及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制造业数据显示,2025年1—2月我国服务机器人产量149.4万套,较去年同期增长35.7%。一些科技企业积极布局机器人领域,正是看到了科技植根于生活的趋势。林倞建议,无论是产业界还是研究界,都应更多地参与到这波浪潮中,共同推动技术进步。

今年年初,参加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的经济学家马光远发现,所有的参展企业都在做机器人,尤其是养老领域。“陪伴型机器人是大家所关注的。”马光远表示,人工智能是不可错过的发展方向,产业发展本就充满曲折,可能还会经历“一地鸡毛”的阶段,但不应因担忧而错失机遇。

“未来是美好的,但道路是曲折的。”谈及对机器人赛道的选择,胡柏山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依托vivo“蓝科技”在AI大模型与影像领域的10年深厚积累,叠加自研混合现实头显积累的实时空间计算能力,专注于机器人“大脑”和“眼睛”的技术研发,vivo现有能力的80%均可复用在未来的机器人业务。“有了大脑、眼睛后,机器人还需要手、脚。这不是我们擅长的,这需要和很多合作伙伴共同解决机械领域的问题,这个时间会比较长。”胡柏山说。

让中国科技惠及全球

过去10年,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第一;到2024年,5G基站数量全球第一;汽车的出口量全球第一;中国智能手机品牌全球总出货量近60%,全球第一。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科技从追赶者到定义者的显化,是中国科技企业蓄势待发的景象。中国智造、中国科技创新正在逼近新的爆发临界点,必将在全球化过程中惠及更多国家、更多人群,为世界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开启新的篇章。

“普惠和全球化是同一个话题,科技就是全球化的产物。我一步步看着中国的科技发展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并成为主导力量。”林倞说,“中国有特别好的科技普惠的创新土壤,能够成长出很多像vivo这样的中国品牌,最后成为走向全球化而且非常有科技力量的企业。”

中国企业在应对复杂国际环境方面的能力非同一般,尤其是在反全球化潮流方面。马光远表示,“这股潮流倒逼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经过中国企业出海几十年经验的积累,此次出海大家走出去的目的很明确。中国企业出海的结果应该是大家乐于看到的,让中国的产品、中国的企业真正完成国际化的蜕变。”

当中国科技不断渗透到世界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科技之光,应该照亮每个人的未来。据胡柏山介绍,vivo一直坚持以场景共情的“人文思维”,把人文科技看成公司最大的差异化。截至目前,vivo服务于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5亿用户。

“无障碍通话、声音识别也许会被看作商业价值有限、极为小众的特殊需求,而‘vivo听说’却在乎全世界超过4亿的听障用户。科技的高度,终须回归人的尺度。”胡柏山表示,以人文科技为锚点,vivo将技术创新与普惠使命深度融合,让科技进步的果实走出实验室,走进千家万户的真实生活。

携手共筑人工智能治理新体系

随着全球人工智能技术进入爆发式发展阶段,其带来的风险也不可忽视,携手共筑有效的风险防范与治理机制已成为国际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广泛运用Agent之后,风险至少上升一倍。智能体能够自我规划、学习,是非常好的工具,但它本身带来很大的风险,特别是AI从信息智能到物理智能到生物智能,风险会增加很多倍。

“国内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在认知问题求解能力上与GPT系列是同一水平上的,但是在伦理框架上还有提升空间。”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人工智能安全与超级对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曾毅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和安全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掣肘的关系。我们尝试了十几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可以把它的安全能力提升20%—30%,对它的问题求解能力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这说明安全和发展之间不是掣肘的关系。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式让它更安全,但同时几乎对它的认知能力没有负面影响。

曾毅强调:“去年我们重视人工智能的安全,今年伦理安全应该作为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的基因,将其作为第一性原理,不可删除,不可违背,同时可以做到稳健发展。”

芬兰前总理阿霍表示,技术的发展速度往往快于人类的理解,这需要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阿霍建议,通过建立类似移动技术标准的国际共识,推动人工智能的合理治理。

vivo首席安全官鲁京辉从产业界更微观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安全和治理的关系。安全性问题不能通过简单地制定一个法律或者规则来解决,需要形成一个共识。从企业角度来讲,这需要一种更动态、更敏捷的治理模式平衡发展和安全的问题。

安全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前提条件。企业在推动人工智能创新的同时,要主动承担安全风险防范的责任,将其贯穿至产品应用的全生命周期,并广泛凝聚来自政府、行业协会和学术界的力量,共同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构建技术、伦理以及社会多维度的评估框架与评估机制。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安全与发展并重,为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筑牢基石。

AI作为一项全球性技术,鲁京辉呼吁,AI的治理是一个全球化问题,需要有完善的国际治理框架以防止监管碎片化。应鼓励AI全球治理合作,建立跨境AI安全框架。推动AI伦理国际化,确保AI发展的统一。作为中国科技企业则更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在人工智能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报道》2025年4月刊)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