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特约通讯

《全球传播生态发展报告(2024)》发布 专家齐聚共话国际传播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

发布时间:2025-04-25 16:09:03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4月23日,正值第30个“世界读书日”,由环球国际视频通讯社有限公司(国际视频通讯社,CCTV+)、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全球传播生态发展报告(2024)》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国际传播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等40余人参会,分析并展望全球传播格局新变化和新趋势,共同研讨加强国际传播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有机结合的方法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崔唯航在致辞时表示,全球传播生态蓝皮书创新性地从媒介生态学视角关照全球传播,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提供了学理支撑和决策参考。“全球传播生态”研究已成为跨越学界、业界的共识。“将中国国际传播放到全球传播生态中认知和关照,构建基于全球传播生态的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体系”成为重要趋势。希望蓝皮书能继续凝聚国际传播领域学界、业界等资深专家的智慧与力量,为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作出更大贡献。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冀祥德在致辞时表示,全球传播生态蓝皮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全球传播格局的演变,把握国际传播的主动权,推动传播学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为国际传播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助力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能,增强国际话语权。通过对全球传播生态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国际舆论挑战,塑造国家形象,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环球国际视频通讯社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总编辑,全球传播生态蓝皮书主编高伟表示,这部蓝皮书的研创和出版是业界携手学界、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成果,期待蓝皮书在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指导、帮助和支持下,继续为推动国际传播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全球传播生态蓝皮书主编姜飞做了主题报告。他分析了当今全球传播生态特征, 并提出三点前瞻性提示: 第一, 全球传播的信息基础生态已经发生结构性改变, 促使信息流动与信息增值/贬值的速率不断提升; 第二, 全球数字化高速推进进程中隐私安全问题频出, 基于AI的数字诈骗亟待治理; 第三, 应在深刻认识国际传播复杂性的前提下, 推进中国国际传播艺术性、战略性的提升, 以服务于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史安斌、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书记卢迪、北京工商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院长王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传播规划局海外评估核查处处长李宇作为蓝皮书作者代表先后发表演讲。

史安斌认为,总体来说,国际传播未来方向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加强AI赋能。关注两个转向,一个是“南方转向”,一个是“人际转向”。做好三件事,一是共建全球文明共同繁荣社区,促进全球文明对话和不同文明间的情感交融;二是打造数智华流传播矩阵,助推中国文化出海;三是引领全球数字治理,赢得更多话语权,引导AI向善,确保南方国家不再“缺席”“失语”。

卢迪认为,智能体将重构全媒体传播体系,“去APP化”趋势不可抵挡,或将出现新的“入口型”平台。智能体使媒体从“内容生产者”转型为“智能服务提供者”,构建多边参与的智能传播生态,可将传播能力转化为轻量化、场景化的服务单元,实现精准触达,为国际传播提供巨大机遇。

王擎表示,经济领域的国际传播,比如中国经济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和效果评价、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博弈中的中国话语建构策略等,以及国际传播中的新场景,比如算法认知战视域下国际传播研究、社交媒体文本、图像、数据的多模态符号协同等,也是国际传播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和维度。

李宇表示,受收入下滑、市场和商业媒体的挤压、媒介使用方式变化等因素影响,全球公营媒体整体上发展形势越发严峻。面对业态演进与生态变迁、美国媒介霸权与市场垄断、媒介制度与政府政策、信息失序失真等挑战,公营媒体应强化公共服务优势,不断改善运营状况与适应能力。

在研讨环节,专家学者围绕全球传播生态新变化、新趋势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表示,《全球传播生态发展报告(2024)》研究内容更加严谨和丰富,是业界和学界的“双向奔赴”。当前国际传播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我们做研究要有问题意识,要源于实践还能回到实践,即研究指导实践。研究和实践是一个行动共同体,我们要面向当下国际传播具体的实践问题去做出更有针对性的、更深入的、更有当下现实性的研究。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认为,高质量的对策研究和现象分析,离不开扎实的理论支撑。建议全球传播生态课题组在多年研究积累的基础上,重新对全球传播概念进行提炼,对框架进行建构,再回到现象的分析、对策的研究,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为学界、业界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张毓强表示,《全球传播生态发展报告》(2024)关注了全球传播中心转移的问题,关注了地方传播、民族区域、人工智能等国际传播前沿关键问题,展现了研究视角的完整性。未来可关注网游、网文、网剧等文化出海“新三样”,从建构的视角切入研究“全球南方”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刘瑞生认为,全球传播生态无论是在学理上还是在国际传播实践上都是一个原创性的概念,全球传播生态蓝皮书的研创和出版站在了理论研究的制高点,其显著特点之一是将学界和业界很好地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蓝皮书每年保持十几篇文章,既有宏观上深刻的梳理,又有具体领域的案例分析,有很多真知灼见和深入的洞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分社副社长陈雪表示,全球传播生态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传播方式不断向智能化、场景化转型,建议蓝皮书加强对新兴领域的研究,注重典型案例分析,为国际传播研究与实践提供工具包与方法论。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研究员刘扬指出,我国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建设呈现四个主要趋势:一是视频内容成为传播形态创新主攻方向;二是积极探索智能生成技术具体业务应用;三是围绕服务功能、强化国际传播机构身份;四是灵活机动推进“走出去”及本土化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周敏建议,全球传播生态的研究,除了现有的政策、技术、市场、国别等板块,还可以增加数字与平台治理板块,可邀请一些有法学背景、研究政策治理的专家学者加入研创,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分析研究,为国际传播提供合规性参考。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垒表示,这几年,全球传播生态蓝皮书持续关注区域国别、“一带一路”、边疆民族地区等热点议题,还关注了从传播生态、传播场景到传播模式变革,从中国经济形象到跨国企业的国际传播等,既体现了全球传播点线面的连贯性和连续性,又体现了研究的全面和重点的统一。未来可适当增加对平台、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等典型案例的研究。

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张新华教授认为,全球传播生态蓝皮书打破了传播学与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壁垒,构建了“数据沉淀-知识生产-政策转化”的完整闭环,为全球传播研究提供了系统性方法论工具。期待全球传播生态蓝皮书通过“学术共同体+技术中台+传播网络”的三位一体架构,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更大的思想动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相德宝认为,全球传播生态蓝皮书为国际传播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数据支撑、理论引导与框架体系,希望蓝皮书继续发挥全局性、战略性、系统性定位优势,不断强化理论框架与数据结构的整体设计,持续助力中国国际传播效能的全面提升。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段乐川指出,出版的全球传播在整个人类知识的生产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出版正处在数字化、智能化深刻快速的转型之中,出版的业态、形态都在发生变化,出版的概念范围也在泛化,如何以结构化的方式相对准确地反映全球出版的发展态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袁玥提出,全球传播生态是一种看待传播与全球连接的专业视角,是一个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来思考传播的意义的理论概念,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有助于促进我国国际传播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