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桂全
商务部研究院亚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在刚刚结束的五一小长假期间,中国消费市场活力十足,人们出行消费的意愿空前高涨——据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同比增长70.8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28.90%;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8.9%。
推动假日消费增长是中国政府提振消费的重要相关举措之一, 3 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国内经济提质扩容的方案。
就该方案出台的背景、政策制定的目标及实施的着力点,《人民中国》采访了商务部研究院亚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蔡桂全,来听听他的看法。
Q1
此次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是在怎样的背景和形势下提出的?
近年来,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叠加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单边主义、孤立主义持续蔓延,多边贸易体系遭受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我国外循环面临的环境复杂性加剧,外部风险与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同时,国内面临有效需求不足与结构性矛盾交织的问题,中低收入群体增收承受较大压力,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促使的高储蓄率也抑制了即期消费。
为对冲外部风险、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中国政府在政策层面持续发力扩大内需。202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重点任务之首,明确了经济工作的关键方向。在此基础上,2025 年 3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进一步细化举措,通过系统性部署推动消费市场提质扩容,旨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为应对外部不确定性提供坚实支撑。
Q2
方案突出稳就业、提收入、减负担等政策,而非仅出台一些促销费的相关政策,如何理解相关政策制定的思路?有哪些延续和突破?
大量经济学研究表明,预防动机是导致高储蓄的关键因素。在当前不确定性显著增加的背景下,提振消费需要构建系统性、长效化的政策框架,核心在于解决居民“没钱消费、不敢消费、不愿消费”的痛点,形成可持续的消费增长机制。
首先,稳就业是夯实消费基础的前提。稳定的就业意味着居民拥有持续的收入来源,从而具备基本的消费能力。只有保障就业稳定,居民才能对未来收入形成合理预期,减少预防性储蓄,为消费增长提供稳定支撑。
其次,提收入是增强消费动能的关键。通过提高工资性收入、完善社会保障、扩大转移支付等手段,直接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特别是应当关注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因为这一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释放其消费潜力将更为显著。
最后,减轻负担是激发消费意愿的核心。通过降低居民在生育、养育、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刚性支出压力,例如,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继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等,可以切实减轻居民的后顾之忧,缓解预防性储蓄的动机,从根本上提升消费意愿,使消费增长更具可持续性。
相较于短期促消费政策,这种“稳就业-提收入-减负担”三位一体的政策思路,更注重从源头解决消费制约因素,构建起消费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有助于推动消费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本次政策延续了重视就业的政策基调,如通过延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保障就业稳定;同时,以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等政策切实减轻居民负担。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政策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突破单一政策发力模式,将财税优惠、金融支持、产业引导等政策手段有机整合,形成协同效应。在政策连贯性方面,既保持了原有政策的延续性,又为民众生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确定性。
在提升居民收入层面,政策不再局限于工资性收入,而是着力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通过多措并举稳定股市、加快打通商业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堵点等举措,为居民创造更多增收机会。在民生保障减负领域,也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例如研究建立育儿补贴制度,进一步回应民生关切,全方位增强居民消费底气与生活获得感。
Q3
此次的提振政策涵盖了生活服务、文体旅游、入境消费等多领域,这些领域的选择是基于怎样的考量?
当前,我国消费结构正处于历史性转变期,即从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与分化,2024年我国服务零售额增长6.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50% ,文旅、医疗、教育等服务消费领域需求全面爆发。
生活服务领域,像“一老一小”服务、家政服务等,既关系到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又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当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服务需求与日俱增;生育政策调整后,托育等相关服务需求也在增长,发展这些领域能有效拉动消费,还能解决民生问题。
文体旅游领域,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据统计,2025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出游5.01亿人次,同比增长5.9%;国内出游总花费6770.02亿元,同比增长7.0%。通过政策促进文体旅游消费,能顺应居民消费升级的趋势,据商务部商务大数据监测,2025年春节期间,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8%。线上线下、商旅文体健多业态消费加快融合,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带动交通、住宿、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
入境消费领域,我国旅游资源丰富,但入境旅游消费市场还有很大挖掘空间。通过有序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优化完善区域性入境免签政策,完善免税店政策等,可以吸引更多国外游客入境旅游,拉动国内商品消费需求与国际旅游业发展,提升我国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同时也能带动消费增长。
Q4
提振消费对本年度相关经济指标增长的贡献率是否有量化预测?
从已有的数据和趋势来看,2025年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7%,高于去年全年7.2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2.8个百分点。随着后续各项提振消费政策持续落地显效,消费市场有望进一步回暖。虽然目前没有官方对全年消费复苏对经济指标增长贡献率的具体量化预测,但按照当前政策推动和市场发展态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望继续保持较高水平,持续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有力推动GDP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经济指标的提升。
Q5
提振消费的相关政策对促进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有哪些帮助?
在收入方面,相关政策着力构建需求侧"收入增长-财富效应"的双螺旋驱动模式。一方面,通过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健全最低工资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等举措,直接充实居民"钱袋子",提升其消费与储蓄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如稳定股市运行、丰富债券产品种类等,为居民开辟更多财富增长路径,从而全方位提升生活品质。
在保障体系建设上,政策持续推动"风险对冲-代际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进程。在生育养育领域,大力普及育儿补贴制度、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切实减轻家庭养育负担;教育方面,不断提高学生资助补助标准,延续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政策,有效缓解家庭教育支出压力;医疗养老领域,通过提高养老金和医保补助标准、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等,进一步增强居民医疗养老保障水平,让群众生活更有安全感。
在消费供给方面,政策致力于触发"产品创新-场景革命"的消费能级跃迁。通过增加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优质服务供给,不断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加速发展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业态,更精准、高效地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推动消费品质实现质的提升。
Q6
促消费也催生了很多“网红景区”和“网红产品”。大规模的提振消费行动之后,如何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持续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您对地方政府和商家有哪些建议吗?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一是完善基础设施,根据景区游客承载量,加大对交通、住宿、餐饮、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如增加景区周边停车位、改善公共交通换乘便利性等,提升游客的基础体验。二是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对“网红景区”“网红产品”市场秩序的监管,打击欺客宰客、虚假宣传、假冒伪劣等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三是挖掘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融入景区建设和产品打造中,举办特色文化活动,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提升景区和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让游客有更多留下来深入体验的理由。
对于商家,一是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网红”带来流量,但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是留住消费者的根本,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关,提升服务水平,如酒店提升入住服务效率和房间卫生标准等。二是创新产品和服务,持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内容,避免消费者审美疲劳,如景区推出不同季节的特色游玩项目。三是加强互动和营销,通过社交媒体、会员制度等与消费者保持密切互动,收集消费者反馈并及时改进,推出会员专属优惠活动等,增强消费者粘性。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