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这份规划,再次发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

发布时间:2025-05-09 15:52:44 来源:中国报道

文/《中国报道》见习记者 王金臣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为统领“三农”工作的战略总纲,摆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位置。

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中国报道》记者就《规划》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进行深度解读。

我国具备向农业强国跨越的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农业农村部负责人就《规划》有关情况答记者问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具备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的厚实基础。

站在新的起点上,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制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提出明确要求,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向全党全社会再次发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

《规划》明确了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农业农村部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正处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这一农业农村发展中长期纲领性文件,是统领“三农”工作的战略总纲,在农业农村领域将发挥管全局、管长远的战略导向作用。《规划》对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将为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行动指南、注入强大动力。

《规划》着眼2027年、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三个时间节点,分别制定路线图和施工图,提出农业强国建设的分阶段目标。明确到2027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到2035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到本世纪中叶,农业强国全面建成。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

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规划》遵循世界农业强国建设规律,立足我国国情农情,对农业农村发展谋篇布局,绘就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蓝图。

“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守牢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健全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左右、谷物面积14.5亿亩左右。”……《规划》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命题。我国始终坚持把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以底线思维系统夯实产能基础,逐步形成政策清晰、机制完备、生产稳定的长效保障格局。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粮食市场波动频繁,极端气候影响持续显现,粮食供给保障面临巨大不确定性。构建更加稳固、更加安全的粮食生产和供应体系,已成为现实所需、战略所系。

“粮食安全始终是国之大事、国之要事,也是总书记最关注的一个事。”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说,随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碗装中国粮、中国粮用中国种已经成为一种现实。此次《规划》再次强调粮食安全这件头等大事,是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把饭碗端得更稳更牢,是要提醒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把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扛在肩头。

聚焦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主线

除了粮食安全,《规划》还提出,全领域推进农业科技装备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全环节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提升农业综合效益;进一步深化农业对外合作,培育农业国际竞争新优势。

随着智能农机、大数据、北斗系统的应用,我国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尤其是在种业“芯片”方面取得实效。“我国基本口粮不存在问题,但在其他一些作物上,我们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是有差距的。”赵皖平表示,《规划》提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跃升、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明确了我们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筑牢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物质基础。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铁丁表示,农业强国的目标是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推动农业优质化品牌化提升的核心是摆脱“低价竞争”的困境、让农民分享品牌红利。《规划》明确指出,要通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四个维度,打破传统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困局,让农民真正成为现代化农业的价值共享者。通过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链协同机制,越来越多的地方特色农产品正在完成从区域公用品牌到全球化商业品牌的蜕变。

在铁丁看来,随着农业强国的建设,我们将见证更多农业品牌的诞生。同时随着农业优质化品牌化建设,也将看到三个变化:通过品牌建设,农民增收渠道拓宽,从“赚原料钱”转向“赚品牌钱”;城乡差距缩小,县域产业崛起提供就近就业机会,年轻人返乡创业成为新趋势;文化价值激活,农业品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农民成为乡土文化的传承者和受益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曹斌表示,《规划》提出全环节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旨在破解小农户生产中“规模小、分布散、技术弱、抗风险能力差”等现实困境。通过构建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链条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强化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有效联结,建立更加高效、稳健、充满活力的利益共享机制,使小农户成为现代农业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由此,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夯实农业现代化的群众基础,确保在农业强国建设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

对标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提升,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把更多资源力量配置到产业就业上,切实增进民生福祉。《规划》提到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升农村现代生活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别。

农业农村部负责人表示,这两方面任务聚焦农村现代化,体现“建设农业强国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可以看出,建设农业强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再实现农业强国,农业强国一定要在现代化的基础上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后,二者即同步推进,合二为一。  

此外,《规划》还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保障措施。包括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政策协同配合,建强农业强国建设人才队伍,分类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模式等。

(《中国报道》2025年5月刊)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