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生态样地监测数据质量,8月14—15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选派专家对山东省枣庄市承担的薛城区、山亭区森林样地开展国家级质控监测。监测过程中,枣庄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技术团队以严谨规范的操作流程、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在酷暑环境下高标准完成各项监测任务,其工作质量获专家组高度肯定,同时依托科普工作室职能,构建起“监测-质控-科普”三位一体的生态服务体系,彰显了基层监测机构在生态治理中的硬核担当。

规范筑基,监测体系严循国家级标准。此次质控严格对标《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技术指南(试行)》核心要求,在样地布设环节,两处森林样地均以中心点为圆心、2公里为半径划定监测样区,采用100m×100m正方形标准样地设计,3组嵌套式样方(乔木层20m×20m、灌木层5m×5m、草本层1m×1m)的空间配置完全契合技术规程,为数据精准性奠定空间基准。
群落监测中,技术团队聚焦关键指标体系,乔木层高度均超1.3米,胸径测量严格执行1.3米标准高度,郁闭度通过鱼眼镜头五点采样法获取原始数据;灌木层与草本层新增 “群落总盖度”指标监测,采用三人独立估测-交叉修正-均值确认的科学流程,分种盖度与总盖度的逻辑关系严谨可控;优势种判定通过相对多度、相对盖度等多维参数综合测算,充分体现生态监测的量化科学性。
数据管理环节,所有监测信息实时录入生态质量地面监测管理系统,样地四方位遥感级影像、带时间水印的定位数据、物种特征图谱等资料完整度达100%,经系统自动校验(涵盖数据格式、阈值范围、逻辑关联)均一次性通过,展现了数据全链条管理的规范性。

科普赋能,监测数据转化为生态治理动能。枣庄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同步激活科普工作室职能,将专业监测过程转化为公众科普场景。同步制作系列科普内容,技术人员通过解析样方布设的生态学原理、演示郁闭度测量的技术逻辑、讲解物种识别的关键特征,将乔木胸径与碳汇能力、群落盖度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等专业关联可视化,让公众直观理解监测数据背后的生态意义,用通俗语言阐释“生态质量监测如何守护绿水青山”。
专家组在质控评估中指出,枣庄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技术团队的工作不仅实现了监测数据“零偏差”、操作流程“零瑕疵”,更创新性地将质控过程转化为生态科普实践,为生态样地监测提供了“专业能力 + 社会服务”的双提升范本。下一步,枣庄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将以此次质控为契机,持续夯实监测技术根基,深化科普职能延伸,为生态质量精细化管理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撑与更广泛的社会共识。(李建国 金小琪 刘合建)
责任编辑:陆松江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