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中韩经贸应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共赢

发布时间:2025-06-04 09:21:03 来源:中国报道

文/李冬新

韩国中央选举管理委员会4日召开全体会议,正式确定共同民主党候选人李在明当选第21届总统,任期从当地时间4日6时21分正式开始。韩国行政安全部表示,当地时间4日上午11时,李在明将举行就职仪式。

李在明上台后中韩关系,特别是中韩经贸关系将如何发展?国际上,美国政府在半导体、新能源等关键领域不断对韩国施压,部分合作项目充满不确定性。此外,美国“对等关税”促使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中韩经贸合作面临不小挑战。作为彼此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中韩双方若能拓展双边经济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必将为中韩经贸关系注入新动能,续写互利共赢新篇章。

产业竞争加剧

近年来,中国对韩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过去,中国出口到韩国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玩具、袜子等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如今,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正逐渐增加。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对韩出口商品总值为1462.29亿美元。其中,机械电子类产品是出口最多的品类,出口额为721.97亿美元,占比49.37%。此外,化工及塑料橡胶制品出口额为217亿美元,占比14.87%。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对韩出口产品正逐步摆脱产业链中低附加值层面,向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转变。然而,这一转变也加剧了中韩产业竞争。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升级,中韩两国在半导体、汽车、电气、电子等中高端制造业领域竞争日益激烈。以汽车产业为例,韩国贸易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中韩出口相似度指数(ESI)从2018年的 0.354 跃升至2024年的0.617。除此之外,双方在车载芯片、激光雷达等关键部件研发上投入均超百亿元。

除产业结构趋同外,中韩出口市场也呈现同质化。中韩两国对美欧、东盟等第三方市场的争夺不断升温。美国与欧盟作为全球重要消费市场,是中韩出口的共同目标,而东盟、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也是两国企业争夺的焦点。同时,双方在电子、新能源等关键产业上频繁交锋。在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领域,中国品牌的崛起对韩国传统优势产业形成了挑战,但韩国在高端制造、品牌溢价等方面仍具竞争力。

其中,半导体领域竞争尤为激烈。韩国半导体产业在全球市场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存储芯片领域极具竞争优势。根据2024年市场数据,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两大韩国存储芯片企业合计贡献了全球芯片市场19.5%的营收份额。中国近年来则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半导体研发和制造能力快速提升,不仅使得韩国对华出口比重有所下降,更对韩国半导体产业构成威胁。

韩国贸易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2023年,中韩在半导体行业的出口相似度指数(ESI)从0.669上升到0.677,这意味着中韩半导体产业正从“互补性”合作转向“竞争性”合作。

竞争中亦有合作良机

尽管当前两国产业竞争加剧,但中韩产业合作的战略性和互惠性依然存在。

数据显示,2024年中韩双边贸易额为3280亿美元,同比增长5.6%,中国连续21年位居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韩贸易规模仍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中国在半导体设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对韩国的出口额同比下降了1.84%,但进口额也同比增长12.2%,这显示出韩国在高端技术和零部件方面仍具有优势。

目前,中韩在化工、汽车、电子、机械等领域开展了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带动效应显著的大项目,形成了多元领域、耦合衔接的分工合作关系。

中韩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也给彼此提供了更多合作机遇,未来在数字经济、新能源、生物医药、绿色低碳等新兴领域双方合作潜力巨大。例如,韩国在氢能应用方面经验丰富,中国则拥有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工业配套优势,现代汽车集团已经在广州建设全球最大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基地;韩国在电池技术方面具有优势,中国则在新能源汽车制造和市场推广方面表现强劲,双方可继续在电池技术研发、新能源汽车制造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合作。

中韩在跨境数据流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具备优势,双方可通过共享产业革新成果,利用中国新型基础设施与韩国数字基础设施扩大双边商机。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领域,中韩可联合成立大数据实验室,推出数据标准化产品,设立数字化智能化孵化器,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应用。

发挥互补优势,走好中韩互惠合作之路

“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中韩两国可扩展的合作空间巨大,需坚持走好中韩互惠合作之路。

持续深化中韩自贸协定合作,扩大跨境服务贸易开放范围、简化投资审批流程以提升双向投资便利度。充分依托RCEP区域优势,梳理产业链薄弱环节,在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共建区域性产业协作平台,通过联合招标、技术共享等方式开拓东盟、中东等第三方市场。

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和文化合作。中韩未来可聚焦于高端科技与关键矿产领域,共建“中韩半导体材料联合研发中心”,整合双方大尺寸硅片等领域的技术储备;针对锂、稀土等战略资源,探索建立跨境储备合作机制与联合开采模式。

韩国在半导体芯片设计、制程工艺方面积淀深厚,中国则在半导体设备研发与关键材料国产化上具备扎实基础。中韩双方可在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优势互补实现技术攻坚。通过联合实验室、技术共享等方式,合力突破技术封锁,共建创新平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韩国成熟的文创产业运作模式与中国的科技应用能力能够形成互补,两国可共同探索虚拟现实技术,增强其在演艺、影视领域的创新应用,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科技产业品牌,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国际传播。

充分调动中韩两国地方政府的合作积极性也至关重要,应推动建立更多中韩产业园区和合作示范区。两国地方政府还可以为当地企业搭建合作平台,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吸引双方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以此加强中韩地方之间在经贸、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中韩两国应继续加强在教育、科研等领域的人才交流与培养合作。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学生交换项目、联合科研项目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鼓励企业之间开展人才培训和交流,促进技术和经验的传播与共享。

尽管中韩在全球产业链升级进程中竞争态势加剧,但在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新兴科技赛道,两国凭借差异化优势仍具备深度协同的战略机遇。未来,双方应进一步拓展合作的深度与广度,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推动中韩经贸关系迈向更高水平。

作者为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教授、中日韩思想库网络研究基地(威海)主任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