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特约通讯

会东县嘎吉镇:科技赋能蚕桑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6-11 16:13:03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在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里,会东县嘎吉镇以蚕桑产业为突破口,通过科技赋能、产业联动和农文旅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新路。从传统养蚕到智慧农业,从单一产业到多元发展,这片土地正上演着“一片桑叶富一方百姓”的生动故事。

 6月3日,笔者来到位于嘎吉镇的会东县粮桑现代农业产业园,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桑园,在雨水的滋润下,桑树抽出了新芽,郁郁葱葱的桑园仿佛绿色的海洋。随后走进设在园区内的柏岩茧站,站长朱富明向笔者介绍:“今年春茧单产预计达到45公斤以上,同比增9公斤,综合均价57.85元/公斤,仅柏岩茧站蚕农总收入预计突破120万元!”这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嘎吉镇以科技为笔、产业为墨、文旅为韵,绘就的一条乡村振兴“丝路”新路径。

在传统养蚕业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嘎吉镇通过科技赋能,让“靠天吃饭”的蚕桑产业焕发新生。蚕农王宗荣的8张蚕种今年春茧收入3万余元,他熟练操作着智能供育系统,通过手机APP精准控制蚕台自动喷洒装置,为小蚕提供适宜生长的温湿度,让小蚕发育得更加健壮。他感慨道:“以前养蚕全凭经验,要开窗和开门换气;现在手机能监控温湿度,智能供育系统还能为养育小蚕自动调节温湿度,单轨运输车送桑叶,省力又高效!”这正是嘎吉镇推广“智慧蚕桑”模式的成果。通过智能供育系统与滴灌系统的联动,不仅确保小蚕发育期的营养供给标准化,还使蚕体强健度提升15%,劳动成本降低30%左右,蚕茧质量显著提升。同时,依托“企业+合作社+农户”机制,引入先进技术,推广标准化共育室和绿色防控技术,单产增幅不断提高,真正实现了蚕茧单产、产值“双增长”。

“今天来茧站卖茧,今年春茧收购价也高,我卖了9千块钱,很开心!对养蚕也更有信心了!”蚕农李付明兴奋地说。

除了科技助力,嘎吉镇还采取“桑+粮+豆”复合种植模式,在桑园间隙套种大豆、玉米、秋豌豆等作物,激活土地潜能。作为嘎吉镇蚕桑产业分管负责人的副镇长吴金圯帮王宗荣算了一笔账:“他家51亩桑园套种粮食,蚕茧收入叠加套种收益,年净收入可达20余万元。”这种“一地多收”的“粮桑融合”模式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更让土地综合效益提升40%。目前,全镇粮桑融合面积达万亩,带动40户脱贫户,户均增收5000元,真正实现了“土地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增值”。

农文旅融合的核心是让文化“活起来”,形成产业链重构。在产业升级的同时,嘎吉镇还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让传统蚕桑产业焕发新活力。结合和美乡村建设,开发共享桑园、共享蚕棚、饲养体验、采摘体验等项目,让蚕农互助发展,让游客们来到田间地头亲自体验采桑喂蚕的乐趣,推动产业从“卖蚕茧”向“卖体验”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站在会东县粮桑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观景台上,嘎吉镇副镇长吴金圯描绘着未来蓝图:“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完善基础设施,计划投资200万元安装滴灌系统和单轨运输车,有效降低劳动成本,同时结合和美乡村建设,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开发共享桑园、共享蚕棚、饲养体验、采摘体验等项目,完善‘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继续培育10户以上蚕桑家庭农场,力争3年内实现全产业链产值破5000万元。”

从“一粒茧”到“多元产”,嘎吉镇用科技解锁传统产业新活力,以融合思维打开共富之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粮桑作答、文旅添彩”的生动样本。( 文图/曾圆媛 王安民)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