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和菲律宾建交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中菲关系虽历经曲折,但始终保持稳步发展的总体基调,政治、经贸和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持续推进。2023年下半年以来,菲律宾在南海持续动作,对中菲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中菲作为隔海相望、一衣带水的邻居,弥合分歧、共谋发展始终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呼声,也是实现互利共赢的必然选择。
国际局势动荡加剧、乱象频出,中菲关系发展也来到又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展望未来,中菲友好合作的大方向始终不会改变,双方关系重返正轨是不可撼动的历史大势,必将在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政治:妥善处理争端是顺应时代大势的必然选择
中菲建交以来,两国关系总体发展顺利,各领域合作不断拓展。2012年,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发生后,时任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单方面提起“南海仲裁案”,此后南海问题长期成为中菲关系的“病灶”。小马科斯担任菲律宾总统后,配合域外势力介入南海问题,加入具有明确议题导向的小多边机制,加剧了地区紧张形势,损害了中菲两国乃至区域内其他国家的共同利益。
对此,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宗旨,希望同菲律宾通过开诚布公的对话和协商管控分歧,坚决反对将争端扩大化和复杂化。东盟国家也呼吁各方保持克制态度,通过谈判妥善化解分歧,避免在南海挑起军备竞赛,维护地区战略稳定。菲律宾国内亦有学者直言应同中国建立信任、共同抵制外部势力干预,透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争端。
南海问题从来都不是中菲关系的全部。自建交以来,两国虽然因南海问题产生了分歧与争执,但在大多数时候始终维持了较为友好的关系,并在油气和渔业等海上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务实合作。在前一任总统杜特尔特执政期间,中菲关系更是实现了低谷后的重大转圜,重回合作对话正轨,通过“君子协定”、建立双边磋商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两国在海上的摩擦,合理地管控了危机,为区域和平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证明,友好协商是符合中菲两国共同利益的最佳选择,也是妥善处理南海争议的必然要求。只有双方秉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善意态度,共同反对域外国家干涉,建立争端当事国之间的直接对话机制,切实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精神,在南海建立符合地区国家利益的新秩序,才能实现区域稳定的共同愿景,促进两国关系健康发展。
从长远看,中菲维系友好关系始终是切合两国根本政治利益、顺应时代大势发展的唯一选择,不会因个别国家和个别政客的干扰而改变。双方需秉持建交初心坦诚相待,共同克服困难和障碍,通过友好协商妥善处理分歧,两国关系方能沿着正确轨道行稳致远。
经济:深化务实合作是符合两国利益的着力点
近年来,在两国政府和工商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中菲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7年以来,中国连续8年稳居菲律宾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且长期为菲律宾的主要投资来源国,为菲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带动菲经济增长,也推动两国外贸往来繁荣发展。
当前,中菲关系在南海局势等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较为紧张的态势,但中国仍是菲律宾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一大出口目的国,两国双边贸易总额占菲律宾对外贸易总额的30.2%,彰显中菲经贸合作的潜在机遇和中国对菲律宾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中国始终坚定不移地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国际合作质升量稳,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活力。对于世界各国来说,同中国加强合作即是抓住了经济发展的机遇。中菲经济作为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具有较大互补性,双方都有意愿也有动力维护并加强经贸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共同富裕。
当地时间2024年2月18日,第二十届中菲传统文化节在位于菲律宾马尼拉的黎刹公园中国园举行。图为中国舞狮表演吸引当地民众。中新社记者 张兴龙 摄。
基建、农业和能源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始终是两国互利共赢的重要抓手。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菲律宾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高度契合,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自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一直积极推进同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这与菲律宾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需求相匹配。
2017年,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推出了“大建特建”计划,目标在其任内投资8.4万亿比索以全面推动菲律宾的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2年6月杜特尔特任期结束,“大建特建”计划旗下18个项目已完工,共计建设、维修和改造道路40080千米、桥梁6854座,另有近百个项目待下一步投工。然而小马科斯当选新一任菲律宾总统后,棉兰老铁路项目等许多此前已启动的“大建特建”项目都面临着取消或延期风险。面对两国民众要求促进发展的共同愿景,妥善管控政治分歧、加强务实合作才能为两国带来切实的长远利益,推动中菲“一带一路”合作走深走实是造福两国人民的正确战略选择。
展望未来,中菲两国在经贸、基建和农业等务实合作领域都存在着巨大潜力,两国的经济结构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融格局。坚持发展优先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呼声,必将为中菲务实合作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人文:民心相通是维系两国友好的重要纽带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虽然小马科斯政府和部分菲律宾媒体持续炒作南海议题,试图在菲律宾国内塑造“反华”舆论,但政府和媒体的声音并不能完全代表菲律宾普通民众的诉求。中菲两国拥有近千年的交往历史,两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睦邻友好是双方人民的共同期许。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黄溪连指出,中菲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人民性。中菲关系的根基是由两国人民共同浇筑,故事是由两国人民共同书写,未来也必将由两国人民共同创造。
2023年2月17日,马尼拉中学生在比农多-王城大桥前合影留念。中新社记者 张兴龙 摄。
在南海局势日益紧张的背景下,人文交流将成为延续中菲友谊的重要桥梁。自2021年以来,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打造了多个活动品牌,举办了一系列不同类型的人文交流活动,为中菲民心相通搭建了重要平台。
“中菲人文之驿”系列活动借驿站、驿台之形,取通达、交流之意,通过向菲律宾各界友好人士介绍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为两国人民交流搭建了崭新桥梁,以文化交流促进彼此理解和信任。中菲关系马尼拉论坛聚焦两国关系的历史与现状,邀请政治、商业、学术和新闻等各界的有识之士为加强两国多领域合作建言献策,以民间对话促进两国友谊。
此外,中菲友谊日、国际中文日、中菲传统文化节和菲律宾赛区“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等活动也为两国民心相通提供了助力。品牌化的官方人文交流活动为续写两国人民友谊夯实了基础,也为两国民间公共外交提供了战略指引。未来,中菲人文交流将继续以官方交流活动为引领,以民间友好往来为补充,建立高水平、多层次的人文交流体系。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也是促进两国友好往来最重要的力量。深化中菲关系、推动共同发展需要两国人民加强交流、增进理解,形成强大的民心合力。善用民心这一不竭源泉,中菲友好关系必将历久弥新、永续发展。两国应以民间交流为纽带,将民意相通转化为合作动力,持续深化教育、文化和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往来,助力两国发展,传承两国友谊。
建交50周年之际,中菲关系站在历史前进的十字路口。中菲关系走向何方,既关乎两国切身利益,也关乎地区的和平稳定。2025年4月,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下一阶段的周边工作要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周边是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是运筹外交全局的首要,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
中菲间抛却纷扰、加强合作,可以为两国人民带来切实利益,符合两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是两国人民的心之所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双方应铭记建交初心,顺应时代发展方向,积极回应民众期盼,在政治互信中化解两国分歧,在务实合作中共促两国发展,在民心相通中增进两国友谊,携手推动中菲关系早日回归健康稳定发展的正确轨道。
【本文作者:叶菁桐,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马宇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