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特约通讯

会东县鲁吉粮桑现代农业园区:激活移民增收“新动能” 绘就乡村振兴“共富画卷”

发布时间:2025-06-26 16:28:19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近年来,会东县始终聚焦移民群众增收致富这一核心,围绕高质量做好水电移民工作后半篇文章,真正实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通过发展能致富”。会东县鲁吉镇紧紧把握这一目标任务,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深度融合乡村振兴战略蓝图,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推动会东县鲁吉粮桑现代农业园区落实落地,让移民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6月22日,在鲁吉粮桑现代农业园区的桑树苗移栽现场,技术人员正讲授着移栽要求并进行示范。随后,参加移栽的群众三两成群分布在各地块,丈量尺寸、打窝、放苗、覆土、浇水……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据了解,会东县水电移民后扶工作开展以来,会东县水电移民综合帮扶工作队把产业发展作为移民群众“通过发展能致富”的关键一招,为沿江群众量身打造众多后扶产业发展规划,其中,结合库区淹没后外迁移民线外土地闲置较多的实际情况,打造规模化园区、恢复沿江蚕桑产业就是重点工作之一。

“我们工作队始终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会东县水电移民综合帮扶工作队成员张伟表示,为恢复沿江传统优势产业,打造高品质蚕桑示范样板,工作队经过现场踏勘与规划座谈,最终确定将粮桑现代农业园区落户鲁吉镇。并且在建设过程中,整合中央、省级移民后扶资金、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为园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全力推进黄家梁子太阳能提灌站项目建设,为园区建设提供用水保障;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为园区建设提供用地、技术保障。

白鹤滩水电站会东库区淹没前是会东县蚕桑第一大产区,产量高、品质优,群众具有丰富的养蚕经验,受移民搬迁影响,这一优势产业一度中断。粮桑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着力恢复沿江优势产业,为地方发展注入强劲的“源头活水”,极大提振了移民群众对未来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移民搬迁之前我们就是以蚕桑养殖为主要产业。”鲁吉粮桑现代农业园区6号地块承包人徐维云介绍,为了支持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进行了搬迁,土地也被淹没了,这几年大家都是出去务工。今年鲁吉镇建设粮桑现代园区种桑树养蚕,他感到非常高兴,就回来承包了100亩地准备好好养蚕。并且在以后的发展过程需要请人务工时,将优先选择周边移民群众,尽量为大家提供一些在家门挣钱的机会,增加他们的收入。

会东县鲁吉粮桑现代农业园区在鲁吉镇下一步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项目预计总投资 3000 万元,分两期推进建设。一期工程基本结束,平整土地800余亩,覆盖鲁吉镇鲁吉村、坡脚村、鲁纳村等区域,配套机耕道、水系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双体共育室4间、大蚕房18间,完成划片承包协议签订,打造出明家梁子核心区。后续的二期工程将打造桑园2500亩,覆盖区域拓展至全镇八个村,最终实现“恢复片桑种植面积、扩大梗桑种植区域、发展衍生产品”的目标。园区采用“粮桑复合种植”模式,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方式,实现联农带农、共同发展,建成达产后,受益群众7800余人,有效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鲁吉镇在水电移民后期扶持发展阶段聚焦难题,不断破题,以“粮桑复合”模式为破题关键,为移民群体稳定就业、持续增收注入新动能。”鲁吉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沙马健豪表示,在园区建设推进过程中,该镇树牢“产业为基、就业为要”的“有解”思维,坚持“向上借智+向下问需”双向发力,争取技术指导、政策解读和项目倾斜;树牢“问题在一线解决、进度在一线推进”的“能解”理念,构建“园区工作专班”负责协议签订、综合协调等工作,在1个月内完成协议签订100%,实现“零信访、零阻工”推进项目建设;紧扣“让移民就业有岗位、增收有保障”的目标,以“善解”思维构建“大户带小户、共富共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

目前,园区一期有效盘活闲置土地600余亩,培育种植大户9户,与辖区的90户移民签订用工协议,直接提供就业岗位3600余人次,提供就业收入60余万元。下一步,园区将跳出“单点园区”,以“优解”思维推进全域产业升级,构建“一核两翼三带”产业格局,开发长期性就业岗位500余个,助力蚕茧产量迈上年均产茧12000担,年产值3000余万元的新台阶,持续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动力支撑。( 胡方晓 冯正梅)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