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泰两国共庆建交五十周年之际,主流媒体的聚光灯自然聚焦于贸易协议、铁路建设及战略合作等外交新闻。然而,在曼谷卧佛寺金色塔尖的背后,却有着一种更为安静、温和的外交形式——它通过指尖的揉按、虔诚的合十礼以及世代相传的古老技艺展开。作为卧佛寺泰式传统医学院院长,塞拉特·唐特隆奇(Serat Tangtrongchitr)始终认为,泰式按摩不仅是治愈身心的技艺,更是跨越国界、语言与信仰的文化纽带。
“我们教的不仅仅是技法,”Serat平静而坚定地说,“我们教的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当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员——包括中国学生——与我们共同研习时,他们不仅学习技艺,更是在深入理解泰国文化的精髓。”
疗愈与传承的瑰宝
泰式按摩的故事与卧佛寺息息相关。卧佛寺被誉为泰式按摩的发源地,其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早期的拉玛三世时期的石刻铭文。这些铭文保存了曾经濒临失传的知识——泰式经络线图、草药疗法以及来自印度阿育吠陀与中国医学的经络技法。
Serat的家族也在这种文化的保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祖父于1948年创办了泰国传统医学会,后于1955年在教育部的认可下发展成卧佛寺泰式传统医学院。“当时,”Serat解释道,“这些知识几乎失传。它们刻在寺庙的墙上,但没人懂得如何解读或传授。我祖父的使命就是让这些知识重焕生机。”
如今,学院的教师多是这些原始大师的子孙。“许多老师从小就耳濡目染这些知识。对他们来说,泰式按摩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家族的传承。”Serat说道。
跨越文化的触摸
当Serat回顾学校的历程时,他看到的不仅仅是课程的演变,更是泰式传统按摩在全球文化外交中的日益重要的作用。“我们派遣培训师到世界各地,也有来自各国的人前来学习,”他说,“中国学生对这项技艺尤其感兴趣,学得非常快。”
这种交流并非始于今日。过去二十年来,中泰两国在人员、文化与思想的交流中都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2023年,泰国已成为中国游客最常访问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而中医诊所也在泰国的城市备受欢迎。泰国政府已经将传统中医纳入国家的综合卫生体系,泰式按摩也逐渐成为中国养生中心中的热门技艺。
在卧佛寺,中国学员通常会组成小组,参加短期强化课程,课程常有翻译和中文教材辅助。“即便语言不通,他们仍能学得很快,”Serat笑着说,“因为按摩本身就是一种身体语言。”
这种快速掌握的背后,是两国医学共通的哲学基础。泰国传统医学是一种混合体系——融合了印度阿育吠陀的理论、中国经络学说与本土泰国草药学。“我们所使用的很多经络线与针灸穴位相似,”Serat解释道,“这些知识在古代就通过贸易路线在我们之间传播。”
泰国位于古代贸易路线的十字路口,数百年来吸收并融合了来自印度和中国的知识。“这就是为什么当中国学生学习泰式按摩时,他们会觉得非常熟悉,”Serat补充道,“但同时,泰式按摩也能让他们接触到不同的技法和文化含义。”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差异也同样重要。比如“拜师礼”仪式——每次按摩前向老师致敬,在中国的按摩教学中就没有类似的仪式。“我们不仅教授按摩技巧,还教他们如何表达尊重,”Serat说道,“包括坐姿、手势等细节——这些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意义。”
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疗愈
在当今这个文化影响力日益重要的时代,传统技艺如泰式按摩已经成为了泰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国外交部与公共卫生部长期将泰国传统医学作为国家全球品牌进行推广。有着“泰式按摩的北大(指的是中国及全亚洲最顶尖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声誉的卧佛寺,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疫情后,我们暂停了许多海外教学活动,”Serat说,“但现在正逐步恢复。中国无疑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地区。”
他期待未来中泰按摩行业从业者能开展更深入的合作。“我们看到中国诊所开始结合泰式按摩与针灸,泰国治疗师也在学习中医技法。我们可以共同创造一种更为全面的养生方式。”这一理念符合中泰两国推动“民间交流”的战略。
在技术之上,Serat更看重按摩的人文价值。“我们不仅教授实际技能,”他说,“我们还培养爱心。”
这种人性化的触碰远远超出了课堂。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学校坚持在监狱内开展培训项目,教授服刑人员疗愈技能,让他们出狱后能以此为生。“这能帮助他们重拾尊严,”Serat说道,“按摩帮助更多人找到人生的意义。”
这与商业化按摩形成鲜明对比。“在我们诊所,等待是常事,”Serat笑着说,“但顾客仍会再次光临,这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不同。这不是一笔交易,而是身心的疗愈。”
面向未来五十年的寄语
在泰中建交五十周年之际,Serat相信古老智慧比现代竞争更能深化两国友谊。“政府签订的是合约,但人民通过理解建立和平,”他说,“按摩就是从内而外理解另一种文化的一种方式。”
当被问及他希望中国学生从卧佛寺学到什么时,Serat毫不犹豫地回答:“十条主要的按摩经络,以及被关爱的温暖感受。”
随后他又补充道:“现代人总是只关注外部——关注别人,关注世界,却忘了关注自己。泰式按摩教人们停下来,呼吸,感受,真正认识自己的身体与心灵。”在全球焦虑与数字疲劳的时代,这样的智慧尤为珍贵。
撰文:李福祥(印度尼西亚)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