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G7峰会、北约峰会和欧盟峰会相继落幕,这三场峰会往往被欧盟视作展现外交立场、强调工作重心的重要场合。然而,今年的这三场峰会不但没能成为向国际社会展现跨大西洋团结的契机,反而是成为了映射美欧分歧的放大镜,甚至沦为国际社会“吃瓜”素材。欧盟身在其中,既想展示成员国的协调一致,又要不遗余力地“感化”美国,其无奈和焦虑暴露无遗。
与以往不同,G7峰会罕见地没能形成联合公报,北约“海牙峰会宣言”也只是一份仅有5项、共5段的“史上最短峰会成果文件”。在这两场峰会上,欧洲关心的关税谈判、对俄制裁、俄乌冲突等议题被明显搁置,北约秘书长吕特对特朗普的溜须拍马却备受瞩目。在美欧关税谈判未果、贸易战阴云不散的情况下,欧盟本打算借助G7峰会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当面沟通关税问题,但特朗普的提前离场令欧盟大失所望。欧盟既没能靠冯德莱恩的“磁铁作秀”引起特朗普的共鸣,又没能对美国发出“可信的威胁”,美欧在贸易问题上的分歧和争吵还将持续。
尽管北约峰会上各国就把年度国防开支占GDP的比例提高至5%达成共识,6月26日欧盟峰会发布的公报中,欧洲理事会也再次强调对上调军费开支的支持,但部分拥有欧盟和北约双重成员身份的国家显然对这一目标心存不满。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就明确表示,西班牙国防开支不会超过GDP的2.1%,这一灵活制定本国军费开支计划的表态还受到了比利时和斯洛伐克的追捧。此外,由于斯洛伐克的反对,欧盟峰会未能通过第18轮对俄制裁方案。在对美贸易问题上,德国总理默茨认为欧盟应与美国达成快速、简单的协议,而法国则强调要采取一切手段确保协议公平。成员国表态分歧考验着欧盟在外交中发出“一致声音”的能力。
近年来,欧盟面临安全环境恶化和经济竞争力下滑的双重困境。在外交层面,欧盟被接二连三的地缘危机打得措手不及,迫切地追求“地缘政治转型”,强调自身在多极世界中“一极”的身份。但是,对于一贯侧重经济一体化的欧盟而言,要成为一支独立的地缘政治安全力量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欧盟的外交困境折射在对美外交上,表现为既担心沦为美国的“战略附庸”,又难以摆脱对美国军事与技术体系的路径依赖。特别是在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叙事下,美国在气候变化、国际组织改革等议题上与欧盟唱反调,更不惜以“伤害盟友”为代价追求单边利益,这令欧盟历来标榜的“价值观外交”处境尴尬,被美国“抛弃”的恐惧越发强烈。就在三场峰会结束不久,特朗普以加拿大要对美征收数字服务税为由,宣布“立即终止与加拿大的所有贸易谈判”。数字服务税是美欧贸易的焦点之一,特朗普的这一做法,既是在表达对加拿大的不满,也意在震慑欧盟,敦促其在对美贸易谈判中做出更大让步。
欧盟这种“想独立却难自主”的尴尬,体现在对华政策上,表现为对华战略模糊、态度犹疑。一方面,欧盟无法忽视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分量,从新能源产业链的深度绑定,到气候变化等全球议题的合作刚需,再到欧盟企业在华市场的巨大利益,都迫使欧盟在“去风险”口号下维持着务实合作的底线。另一方面,面对中国崛起和中美博弈,欧盟希望通过强调价值观外交和规范性力量来刷存在感,在面对美国刁难时又常有以对华示强来向美国献上“投名状”的冲动。欧盟的这种做法,实则既损害了自身战略自主,又加剧了对华合作的不确定性,让自身外交空间愈发逼仄。
事实上,健康稳定的中欧关系对欧盟走出困境大有助益。中国作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为欧盟企业提供了广阔市场,从德国汽车到法国奢侈品,从空客飞机到化工产品,深度绑定的产业链支撑着欧盟就业与经济增长,中欧在新能源、数字技术等领域的合作,更助力欧盟实现绿色与数字转型目标。在国际舞台上,中欧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多边贸易体系改革等全球议题上的共识,也为欧盟在多极世界中提升话语权提供了支撑。
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中欧合作的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不断彰显。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各类挑战交织叠加的背景下,中欧应携手扩大合作共识、坚持互利共赢,推动双方关系持续向前、向好发展。中国始终坚信,中欧之间最宝贵的经验是相互尊重,最强大的动力是互利共赢,最一致的共识是多边主义,最准确的定位是伙伴关系。中国一直在展现善意和耐心,欧盟也应拿出诚意,切实开展对华对话和务实合作,促进中欧关系行稳致远,为双方人民带来更大福祉,为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郭梦迎)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