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与泰国迎来建交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日益密切,民间往来更是活力不断。如今,有许许多多中国人选择在泰国生活、工作或学习,他们深度融入当地,成为连接两国的独特纽带。在这些长期生活在泰国的普通中国人眼中,泰国究竟是什么样子?它有着怎样的魅力?又带来哪些真实的体验与感受?
《中国东盟报道》邀请了三位在泰生活的中国人,分享他们的故事。从日常点滴到文化碰撞,从生活便利到发展机遇,他们的亲身经历,为我们理解这个微笑国度提供了最接地气的视角,也折射出中泰50年民间交往的温度与深度。
中泰一家亲、互利共赢、潜能无限
达红娟(左一)向时任泰国工业部部长萍帕拉·威猜昆介绍广汽集团新能源汽车。
作为广汽国际泰国分公司政府事务总监,达红娟的工作职责是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政策对接、政府合作及公共事务,让中国式现代化成果在泰国落地见效。
达红娟是作为汉语志愿者来到泰国的。彼时正值中国教育部国家汉办(现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与泰国教育部联合推动汉语志愿者项目,达红娟怀着“为国服务”的初心赴泰,希望让更多泰国青年有机会学习中文、感受中国文化、了解真实的中国。她回忆:“当年课堂上的学生,如今很多已成为中泰两国企业、高校、政府单位的中坚力量,中文成为他们迈向世界、参与区域合作的重要工具。”
初到泰国时,达红娟面临语言障碍与跨文化交际困难:“泰语作为工作语言的环境,是必须跨越的鸿沟。”
在达红娟眼里,泰国是一个注重礼仪、包罗万象、全民追求幸福感的国家。泰国华裔众多,相似相通的文化和习俗也时常给像达红娟这样旅居泰国的中国人很多慰藉。
作为政府事务总监,她的核心任务是为企业与泰国政府间的政策协同、公共事务对接搭建桥梁,实现企业与泰国政府的政策协同。广汽国际是中国汽车“出海”的重要力量,在泰投资设厂、推动绿色交通体系建设,并参与人才培养与技术转移。
“现在泰国道路上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我们感到欣慰与骄傲。”她的目标是“为中国技术、中国制造、中国标准争取认可,让泰国社会各界真切感受中国科技进步带来的发展红利”。
达红娟用三个关键词概括她眼中的泰国:“中泰一家亲”“互利共赢”和“潜能无限”。
中泰两国人文基础深厚,建交50年来政治互信持续增强、教育文化交流深化、青年交往密切,“中泰一家亲”从理念转化为可感可见的成果,成为推动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深层力量。
达红娟认为,当前中泰合作迈向高质量发展,从传统基建拓展至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泰国正以东部经济走廊(EEC)建设推动电动车、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依托中泰自贸协定及RCEP机制,未来双方将在人工智能、智慧物流等领域构建系统性合作体系,持续释放市场潜力。
包容、鲜活、松弛
陈钰莹(二排右一)和泰国朋友们在一起。
陈钰莹的泰国故事始于四个月前。她在大学期间学习过泰语,透过书本、影视作品和网络资料,她对这个既开放热情、又因独特的宗教文化而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度产生了向往。陈钰莹一直都希望能亲身前往泰国,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同时深入体验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带着对语言实践与文化探索的期待,陈钰莹来到了泰国。作为留学生,她用120天的时间,在课堂与市井的交错中,拼凑出对泰国的立体认知。
初抵泰国时,饮食差异给了她最直接的冲击。泰式菜肴中酸、辣、甜、咸的复合滋味,完全颠覆了她在国内时对东南亚美食的想象。街头随处可见的炸昆虫与生腌海鲜摊档,更成为她花了数周才敢尝试的“勇气试炼场”。
语言障碍也是陈钰莹在泰国生活学习的一大挑战。尽管带着专业训练积累的泰语基础,真实语境仍让陈钰莹措手不及。课堂上习得的规范用语,与市井中夹杂方言、缩略语的日常对话差距很大。后来,通过刷泰语短视频、追更泰国网剧,她逐渐掌握了更地道的表达方式。
陈钰莹用三个关键词概括她眼中的泰国:包容、鲜活、松弛。
泰国的包容体现在不同宗教、习俗、生活方式在泰国和谐共处。在陈钰莹看来,泰国文化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在于其传统和现代化的完美交融。她观察到佛教信仰如何渗透泰国人的生活——从晨间布施的僧侣到商铺门前的迷你佛龛,从遍布城市乡村的寺庙建筑到民众见面时的合十礼,看似矛盾的异质元素在同一片土地上自由地生长,让这个现代社会拥有着原始的生命力。
鲜活则是泰国给陈钰莹最直观的感受。不管是周末夜市摊主的吆喝声、色彩斑斓的热带水果,还是泼水节时的全城狂欢,人们拿着水枪、水桶互相泼水,街上都是尖叫声和欢笑声,处处都体现了活力。
最后是松弛。泰国人似乎从不被“效率至上”所困扰,在泰国生活的日子里,陈钰莹被当地人“慢生活”的生活哲学治愈了:泰国人常说的“哉焉焉”,不是懒散,而是一种享受当下的松弛感。
慢节奏,多元,热情
农金瑩获得优秀实习生证书。
农金瑩是一名在泰国的中国留学生,在泰国生活已经4个月了。她选择泰国的理由简单直白:提升语言能力,感受异国生活。
出发前,农金瑩对泰国的想象是——永不停歇的夏天、拥堵的曼谷街道、轰鸣的机车声,以及肤色偏黑、生活松弛的当地人。真正降落后,两件事让她很是震惊:过于原生态的食物,和随处可见的小动物。农金瑩发现,泰国的餐厅永远配着一碟生黄瓜、生大蒜或生豆角,无论是食堂、便利店还是机场,各种公共场所都有各种小动物,人们也不会驱赶飞上餐桌的小鸟,人与自然极度和谐。
在泰国生活的日子里,农金瑩常常因为听不懂泰式英文的发音而找错地方,也曾经因为不理解当地人的光脚传统而闹笑话。“看到大家都光着脚,以为房间里的地板是干净的,结果回家一看脚底都黑了,我不明白为什么地板不干净还要光着脚。”
不过,后来,农金瑩学会了一件事,就是尊重对方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不评价他人的生活方式。泰国人喜欢用袋子装各种东西,无论是米饭、水果还是饮料,随处可见当地人直接拎着袋子喝饮料的场景。这种习惯在中国可不多见,但对泰国人来说却是生活常态。
第二个心得是,很多事情不急于下定论,根据事态的发展或结果做出选择,便是最好的答案。
农金瑩用“慢节奏”“多元”“热情”来概括她对泰国的感受。
“泰国生活节奏很慢,人们总是很悠闲地散着步,这在快节奏的中国香港是看不到的。”
泰国是一个很多元化的国度,说着不同语言的游人,不同宗教信仰和性取向的人都在这里融洽地生活着,没有人会因为他人与自己不同而孤立和歧视别人。
在泰国的日子,农金瑩时常被当地人的热情打动。每次她乘坐MTR但不知道线路时,都会有人主动热情地给予指引,泰国人的微笑、礼貌和善意,总在很多时候给她慰藉。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