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如何正确认识那场人类浩劫?如何保存下有关战争的记忆?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来自日本的记忆·和平友好之旅访华团(以下简称访华团)于7月8日抵达北京,踏上了探访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的旅程。抵京当天,访华团一行参观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9日,在结束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的交流后,访华团造访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与《人民中国》编辑部的编辑记者们围绕“战争记忆”“历史教育与正确历史观的传承”等话题进行了座谈。
三缄其口的战争亲历者
“1945年时,我才两岁。”座谈会上,访华团中最年长的大薮二朗最先讲述起自己的战争记忆。他回忆道:“我还记得小时候常能见到穿着白衣服的乞讨者。后来回想,他们可能是从战场上回来的军人吧。因为他们身上都带着伤,和我的叔叔一样。我叔叔在战场上失去了一只眼睛。”但这也只是大薮二朗的推测,因为叔叔从来没有对他讲过任何有关战争的往事。
访华团与《人民中国》编辑部的编辑记者座谈
长辈们对战争经历缄口不言,勾起了在场许多团员相似的记忆。住田弘之的父亲曾是二战期间驻扎在冲绳的海军士兵。“我曾问过他对于战争的感受,想知道他是怎样从战场上归来的,但他始终不愿细说。我时常会后悔,当时没有追问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住田弘之感慨道。前川佳子也回忆道:“我母亲出生时,外祖父并不在身边,我后来听说,直到母亲十个月大时,外祖父才回到家中,第一次抱起自己的长女。现在想来,他也许就是因为被征兵,才错过了长女的出生,但在外祖父生前,他从未亲口跟我讲过任何与战争相关的往事。”
对于那些沉重的回忆,战争亲历者往往不愿触碰,他们的后代,也只能从父辈祖辈零星散落的话语中,拼凑、揣测当年发生的事情。那么,对于80年前那场发生在中日两国间的战争,更年轻的一代,又究竟有着怎样的认知和理解?访华团中最年轻的团员——高中生黑田沙希坦言,她在小学、初中时接受的有关战争的历史教育,基本上只有学校每年定期组织一次的教育活动。
被回避的作为加害者的历史教育
森广泰平指出,在近现代历史教育方面,日本历史教科书的相关内容篇幅远少于中国;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于近现代史并非考试重点,授课老师往往会直接跳过这部分内容。这直接导致大部分日本人对二战爆发前的历史发展脉络缺乏清晰认知,而事实上,近现代史恰恰是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基础。他因此主张,日本的通识历史教育应该进行改革,将近现代史教育作为重心来推进。
然而当前日本历史教育的现实是,在本就有限的二战相关内容中,大量篇幅都聚焦于日本自身的战争受害体验。万谷朱音回忆起10年前的高中历史课,坦言当时所学的重点,多是原子弹轰炸等日本在战争中遭受的创伤,而对于侵华战争中日本对中国做了什么,课本中却鲜有提及。
当课堂上的历史教育存在欠缺时,社会的舆论氛围也没有起到弥补空白的作用。座谈会上,团员们纷纷指出,如今的日本社会中,以二战为题材的电视节目、影视作品寥寥无几;而日本媒体对战争的反思,也始终停留在强调自身受害的层面。对此,团长田中彰寿直言道:“这正是因为日本社会在潜意识里回避作为加害者的历史,不愿触碰那些沉重的回忆。”而主动去触碰这些沉重的过往,唤醒那些被淡忘的记忆,正是访华团此行的初衷。在过去两天的行程中,田中彰寿曾反复强调:“我们将要前往的,是那些对于日本人来说沉重到不愿触碰的战争纪念场所,但这些记录着战争历史的地方,我们必须去;并且要把见闻带回国内,传递给更多日本民众。”
座谈会后访华团与《人民中国》编辑部的编辑记者合影
铭记历史,是为了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正视历史,方能为两国世代友好筑牢根基。未来几天,访华团一行还将陆续参观沈阳审判日本战犯特别军事法庭旧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与中国学者展开深入交流。
“我已经做好准备,去直面那段沉重的历史,去了解过去日本人对中国造成的种种伤害。”座谈会结束后,首次踏上中国土地的大冢康平,谈及接下来的行程时如是说道。
图片拍摄:顾思骐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