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报道》记者 王焱
“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北京的高精尖产业发展亮点频现。
习近平总书记向2023中关村论坛致贺信强调,北京要“在前沿技术创新、高精尖产业发展方面奋力走在前列”。
牢记总书记嘱托,北京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发展壮大高精尖产业,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医药健康3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和智能制造等7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北京均居全国各城市首位。
在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中,《中国报道》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北京拥有115家独角兽企业,总估值5949亿美元,总数量和总估值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其中,硬科技独角兽企业占比71.3%,较2020年增长28.3%,在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前沿技术领域创造出多项国际领先的重大创新成果。
打造“人工智能第一城”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近年来,大模型越来越能够像人类大脑一样跨领域解决各类问题,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不断增加,深刻改变着人类生活方式。
“北京是中国人工智能创新资源最丰富的城市,我们已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示范、产业要素、创新生态等方面形成系统布局。”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信息处处长韩健告诉《中国报道》记者,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企业突破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均占全国一半,已成为“人工智能第一城”。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智源研究院”)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在人才规模大、密度高的北京,智源研究院提供了让人才相互交流、快速行动的创新生态环境。智源研究院院长王仲远表示,当一个想法大学做不了、企业不愿做,就到智源研究院这样的新研发机构来。
2025年6月,智源研究院推出“悟界”系列大模型,包含原生多模态世界模型Emu3、脑科学多模态通用基础模型见微Brainμ、跨本体具身大小脑协作框架RoboOS 2.0与具身大脑RoboBrain 2.0以及全原子微观生命模型OpenComplex2。
“悟界”系列大模型让人工智能从数字世界迈向物理世界。王仲远介绍,Emu3让大模型具备理解和推理世界的能力;Brainμ引入脑信号这一新的模态数据,实现了单一模型完成多种神经科学任务的大一统。RoboOS 2.0与RoboBrain 2.0在初代版本基础上新增多机协作规划与物理常识驱动的空间推理能力。OpenComplex2可在原子分辨率层面捕捉分子相互作用及平衡构象,探索微观构象波动与宏观生物功能的跨尺度关联。
为深化全球开放合作,“开源”成为许多北京人工智能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选择。今年3月,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谱华章”)推出了首个集深度研究和操作执行于一体的智能体AutoGLM沉思,其最大特点是可以“边想边干”,像人类一样打开并浏览网页,完成从数据检索、分析到生成报告。4月14日,智谱华章将AutoGLM沉思背后的系列模型全面开源,包括9B和32B两种尺寸,涵盖基座模型、推理模型和沉思模型。所有模型采用宽松的 MIT许可协议,这意味着可以免费用于商业用途、自由分发,为开发者提供了最大的使用和开发自由度。
“我们希望能为世界贡献中国AI力量。”智谱华章董事长刘德兵表示,正在积极推动中国原创大模型及解决方案出海,帮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构建国家级/区域级的自主大模型。
理想汽车北京绿色智能制造基地内的车间生产线。 摄影 / 王焱
人工智能在汽车产业大显身手
自动驾驶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领域,也是我国汽车产业转型、跨界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北京市在自动驾驶领域起步较早,在车路云一体化路线引领、整车企业智能化转型、核心零部件突破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优势。
在北京房山区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附近的自动驾驶路测道路上,驭势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驭势科技”)打造的自动驾驶巴士无须人工干预,能够自主完成起步、加减速、避障、转弯、变道等动作,自主执行平稳停靠和驶离公交站、返回停车场地等任务,展现出良好运行稳定性。
据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吴甘沙介绍,该款自动驾驶电动巴士配备了自主研发的U-Drive智能驾驶系统,车身遍布16个摄像头和8颗国产激光雷达等大量传感器,能让车辆在运行时实现对周遭200米全方位感知覆盖,精确把控复杂路况。
该智能驾驶系统同时支持乘用车、商用车、工业车辆、特种作业车辆的自动驾驶,目前已经实现超1000辆无人车的规模化运营,累计真无人自动驾驶里程超580万公里,在民航、厂区、智慧城市等场景成功落地超过百个项目。2019年12月,香港国际机场采用驭势科技的机场无人驾驶解决方案,正式启动机场无人车常态化运营,成为全球首个商业化落地无人驾驶技术产品的机场。目前,驭势科技海外市场已拓展至新加坡、阿联酋、沙特、卡塔尔等国家和地区,“AI司机”正在全球加速走向产业化。
人工智能不仅能开车,也被用于造车。在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理想汽车北京绿色智能制造基地(以下简称“北京工厂”),巨大的黄色机械臂不断抓起各种零部件装配到传送带送来的一辆辆车辆壳体上。地面通道上,一辆辆自动导引物流车往来穿梭,运送着各种零部件。理想汽车北京工厂负责人王垒向《中国报道》记者介绍,焊装车间拥有21条全自动生产线、663台机械臂,可实现4款车型共线柔性化生产,连接自动化率达到100%。
为有序管理工作量巨大且繁复的生产制造,现代化工厂少不了一个“智能大脑”。王垒表示,传统企业会购买供应商的系统解决方案来管理生产制造,而理想汽车全栈自研了智能制造大脑Li-Mos,打通生产、供应、售后等端到端数据,由数据驱动供应制造,达成高效、高质量生产,成为继特斯拉之后,全球第二家、中国首家自研智能制造操作系统的车企。
在Li-Mos系统调度下,自动导引物流车和智能化机械臂实现自动完成拣货、配料、焊装、拧紧等工序,每一个质量异常产线都会自动预警,车辆制造过程中的每一项数据都会被记录留存。
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表示:“北京不仅支持政策非常完备,更有着最好的电动化、智能化以及软件的人才体系,这是我们选择落户北京的重要原因。”
图为银河航天自主研制的灵犀 03 星模型,这是我国首款使用柔性太阳翼的卫星。 摄影 / 王焱
商业航天批量“造星”
商业航天是以市场化方式提供航天产品和服务的新兴产业,涵盖火箭发射、卫星应用、太空旅游等多个领域。2015年,我国首次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步入航天领域后,一批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相继成立。目前,北京有超300家商业航天领域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产业规模超2600亿元,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引擎”。
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河航天”)是我国商业航天以及卫星互联网领域的首家独角兽公司,致力于通过敏捷开发、快速迭代模式,规模化研制各类低成本、高性能卫星,是一家具备卫星研制、应用等全链条能力的卫星公司。
在北京银河航天方舟实验室,自动贴片机以0.05毫米的微距精度将电池片安装到柔性基板上。银河航天卫星制造工程师孙朋朋向《中国报道》记者介绍,单层柔性太阳板厚度仅1毫米左右,装在火箭里时为折叠状态,主体厚度仅为不到5厘米;在轨展开后长度约9米,宽度超过2.5米。这种创新设计不仅便于收纳,还能在同等质量下获得更大采光面积,特别适合卫星批量发射,既保证大功率输出,又节约发射成本,大幅提高了卫星星座组网效率。
借助装配机器人、智能设备以及数字化制造系统等尖端技术,银河航天已具备年产100至150颗中型卫星的研制能力,让批量“造星”成为可能。
目前,银河航天已成功发射自主研制的25颗技术先进的卫星,包括全球首颗高频低轨毫米波卫星、我国首次批量研制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我国首颗使用柔性太阳翼的平板可堆叠卫星,以及批量研制的SAR卫星、中高层大气临边探测遥感卫星等。在开展卫星组网应用方面,银河航天构建了我国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小蜘蛛网”,完成了多项全球和国内首创的卫星互联网应用验证,并成功在海外落地应用,实现了中国卫星互联网首次出海。
通过开放供应链,银河航天还将具备工业基础但未涉足航天领域的企业纳入商业航天配套体系,进一步形成低成本、批量化的卫星制造闭环,也带动了相关企业的升级发展,构建新型产业生态。银河航天供应链与商务总监黄志德透露,目前企业合作伙伴已从2018年的100余家增长至1300多家,其中超半数为民营企业。
芯智达研制的智能脑机系统展示。 摄影 / 王焱
前瞻布局脑机接口、合成生物制造
医药健康产业是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北京市前瞻性统筹布局,在脑机接口、合成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也已形成较好发展优势,拥有一批领先创新企业。
脑机接口是当前国际科技创新发展的热点领域,特别是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促进患者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由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牵头成立的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智达”)研制的“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已进入临床验证阶段。
“北脑一号”拥有128通道的柔性高密度薄膜电极,可通过手术方式,贴敷在硬脑膜外,不触及脑组织,生物相容性高、信号质量优异。术后患者的头皮完全缝合,植入术式属于神经外科低风险的手术操作。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
芯智达业务发展总监李园向《中国报道》记者介绍,2025年年初以来,芯智达联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已为分别因脊髓损伤、脑卒中或渐冻症而丧失运动、言语功能的5例患者完成植入。据悉,首例植入为脊髓损伤四肢截瘫患者,目前术后超过3个月,状态良好,除了能够脑控机械臂、肌肉刺激装置、电脑光标外,患者上肢肌力提升,能够完成手指捏放玻璃弹珠等术前不能完成的手部动作,能够脑控玩游戏。
“下一步,我们将完成‘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的正式注册临床试验,继续推动技术优化与应用拓展,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李园说。
合成生物技术正在重塑农业、生物、医药、能源、环境等领域的生产范式。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微元合成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元合成”)致力于合成生物制造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开发有多项世界领先的合成生物制造技术。
“简单来说,合成生物就是让微生物细胞成为‘超级工厂’,在经过基因编辑等改造程序后,源源不断生产特定的物质。”微元合成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刘波介绍,以叶黄素为例,通常获取1吨叶黄素需要用一年时间种植250亩万寿菊,而微元合成通过生物技术重新设计了微生物菌种,只需要吞入淀粉糖,便能不断代谢出叶黄素。
阿洛酮糖,也叫无花果糖,是一种口感接近蔗糖却几乎没有热量的天然稀有糖。然而,由于传统生产方式成本极高,导致难以在市场普及。微元合成全球首创“一步发酵法”,利用工程菌发酵,直接将葡萄糖转化为阿洛酮糖,无须复杂分离,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微元合成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李响介绍,这种生物制造的阿洛酮糖新食品原料目前已完成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专家评审和公开征求意见,预计很快将与消费者见面。
据介绍,围绕生物基新材料、胶原蛋白、生物育种、气体发酵等细分领域,目前昌平区已聚集120余家合成生物制造企业,2024年全区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收入超60亿元,固定资产投入项目17个,投资超43亿元,已初步形成集群,成为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名片。
(《中国报道》2025年7月刊)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