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病房的监护仪发出规律的滴答声,42岁的刘先生躺在病床上毫无反应。“前不久的那场车祸,不仅撞伤了丈夫的头颅,更撞碎了我们家庭的全部指望。上有年迈父母需要赡养,下有刚上初中的孩子等着学费,这个坚强的男人,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支柱。”刘先生的妻子说道。当医生说出 “弥漫性轴索损伤”“深度昏迷” 这些术语时,她感觉天都塌了。
唤醒沉睡的生命
2025年2月,患者刘先生转入山东阳光融和医院重症康复科,入院时状况堪称危急:四肢肌力为0级(即四肢完全无法自主活动),气切套管连接着呼吸机,鼻胃管输送着赖以生存的营养,导尿管记录着身体最基础的代谢。这个曾经扛着百斤货物健步如飞的汉子,此刻像一株失去根系的植物,生命体征微弱得随时可能熄灭。
面对这样的重症患者,重症康复科的医护团队迅速展开评估,确认无康复禁忌症后,一场多学科协作的生命救援即刻启动。高压氧舱里的精准供氧、针刺穴位时的毫米级把控、正中神经电刺激的节律调节、本体感觉刺激的神经唤醒……一系列促醒治疗如同为休眠的大脑按下重启键。与此同时,康复治疗师早已俯身床边,从最简单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开始,为僵硬的肢体注入复苏的能量。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根据每日脑电监测调整治疗方案,护士每两小时一次的体位转换预防压疮,康复师在床旁手把手引导肢体活动,心肺治疗师用呼吸训练器耐心矫正呼吸节律。
奇迹发生
在持续的治疗中,护士发现患者的手指突然有了轻微颤动;高压氧治疗结束后,患者眼球开始追随光源转动;当康复师说出 “握握我的手” 时,那只曾经毫无力气的手掌,竟然给出了微弱的回应。
更令人振奋的突破接踵而至:通过IOE间歇管饲技术的过渡,拔除鼻胃管后第一口喝下去的小米粥,让他露出了受伤以来的第一个笑容;导尿管拆除时,自主排尿功能的恢复,标志着身体机能已接近正常水平。
患者住院期间,从卧床昏迷到自主进食,从无法发声到清晰交流,从肢体瘫痪到扶墙行走......如今的刘先生已恢复基本自理能力。
“是你们把我们家从悬崖边拉了回来。” 出院那天,刘先生的父亲握着医生的手激动地说道。对于重症康复科的医护人员而言,每一个奇迹的背后,都是对 “生命至上” 信念的坚守,是多学科协作迸发的力量,更是医者仁心浇灌出的希望之花。
(供稿:山东阳光融和医院)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