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宽恕不意味着遗忘——记忆·和平友好之旅访华团在沈阳、南京参访抗战纪念设施

发布时间:2025-07-15 17:10:16 来源:人民中国

7月10日,记忆·和平友好之旅访华团(以下简称访华团)在结束对北京的访问(为了忘却的记忆——记忆·和平友好之旅访华团与《人民中国》编辑部座谈)后,继续前往沈阳、南京两地探访二战回忆。一行人在沈阳参观了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在南京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敬献花圈。

“这是一场触摸沉重历史回忆的旅程,更是一次可以深入理解中国人内心的机会。”13日,在即将踏上归程时,回顾过去几天的经历,担任访华团秘书的万谷朱音如是说道。

走进沉重的历史回忆

7月10日,访华团抵达了此行参观的第一个抗战纪念设施——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在这座融合了前苏联建筑风格和中国古典建筑元素的两层小楼里,曾有36名侵华日本战犯接受了正义的审判。1931年,九一八事变在沈阳爆发,拉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1956年在同一座城市,新中国政府对最后一批在押日本战犯进行了公开审判,由此,为抗日战争画上了胜利的句点。

陈列馆中的展品和当年审判庭场景的复原,讲述着36名日本战犯在沈阳接受公审的历史经过,以及受审战犯全部认罪伏法的国际战犯审判奇迹。其中,对“中国归还者联络会”的介绍令不少团员深受触动。

团员在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拍摄展品

“他们也许是被国策,被自身的责任、立场所裹挟,在战争中犯下罪行,而本意并非如此,所以,战后他们选择去推动和平事业。”看到曾经的战犯在被宽释回国后,真心悔罪,致力于为和平与中日友好做出贡献的事迹,大冢康平感慨道:“我想,他们是出自真心,承认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并决定在未来的人生中为和平奔走的。”

团员拍摄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对当年审判庭场景的复原

在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对中国抗战历史略作了解后,访华团于次日来到南京。

在长期偏重于宣传战争受害体验的日本社会氛围下,不仅是日本的年轻一代,甚至中年人对于侵华战争中日本给中国带来的伤害也知之甚少。对于不少团员来说,此次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他们第一次直面这段陌生而又震撼的历史。在一幅幅记录了当时惨状的历史照片前,团员们个个神情凝重,沉默地不时举起手机拍下展品和解说。

团员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日本战后的和平发展是建立在这30万条人命上的,这是无论何时都绝不能忘记的历史。”父亲曾对自己缄口不言的战争经历,是否也是这样惨烈?住田弘之如今已无处可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他重复着这句展览结语说道,“我会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中国人民是宽容的,真心追求和平的。”

将历史讲给下一代人

日本人应该如何面对这段沉重的历史?这是访华团一行人在旅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

“战争结束时,中国人民宽恕了日本国民,说普通老百姓和军国主义者是不同的,日本的普通老百姓也是受害者。但是,中国人民不追究日本国民的战争责任,不代表我们就可以忘记历史。”团长田中彰寿严肃地指出道:“正是因为中国人民没有追究我们的战争责任,我们才更应该不断地记起这段历史,不断地重温这段历史。”

团员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时鹏程座谈

黑田宝山抱着让年轻一代也要了解历史的想法,带17岁的女儿沙希共同参加了访华团。他表示:“我们这代人其实没有好好学习过与二战有关的历史,这也是我叫上女儿一起来中国的原因。希望来到中国,能让女儿知道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丰富的照片和资料,给沙希留下了此行最深刻的印象。“在学校时,我从没有这样深入学习过历史,这次的参观让我有了很多新发现。回国后,我也想和自己的朋友们做一些分享。”坐在父亲宝山身边,沙希规划着下一步的行动。

本庄丰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如何传承战争记忆,如何将历史讲给下一代人听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他认为,首先必须要做的是将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切实写进教科书中。但这还远远不够,他主张,既要讲不幸的战争,也要讲战后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的友好历史。尤其是要引导好学生自己去发现历史。本庄丰分享了带学生在宇治市寻访火药厂遗址的经历:“通过实际走访,学生主动问我,生产这样多的火药,都用在了哪里?我故意没有告诉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做调查,他们调查后发现,竟然是用在了中国,都非常震惊。自己调查后得来的战争体验,其效果远超老师、长辈单方面告诉他们战争有多么残酷。”

团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遇难者敬献花圈

 “这是一场触摸沉重历史回忆的旅程,更是一次深入理解中国人内心的机会。”在即将结束这次难忘的访华之旅时,万谷朱音如此总结道。通过实地探访抗战纪念设施,访华团成员不仅亲身体验了那段历史的沉重,更深刻体会到中国人民对于和平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正如田中彰寿所言:“战争结束时,中国人民选择了宽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忘记过去。”这种宽恕不是对历史的忘却,而是对未来共同繁荣发展的期待。只有不断回顾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共同构建一个和平友好的世界。

图片拍摄:顾思骐、王朝阳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