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盛夏,贵阳骄阳似火。在国际会议中心的报告厅内,一场关于土壤与地下水治理的国际研讨会正在举行。当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云南省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副总经理许汉华步上演讲台时,这位清瘦而沉稳、戴着黑框眼镜的青年科学家,以流利的英语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展示着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屏幕上,高原尾矿库的三维渗流模型正实时演变。红色预警信号沿错综复杂的岩溶管道明灭闪烁,精准标识出每一个渗漏风险点。“通过我们自主研发的‘空—天—地—井’四维监测系统,渗漏率已从15%降至5%。”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青年科研创新工作室带头人许汉华切换激光笔,一组关键数据定格显示。台下掌声雷动,与会专家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一诞生于中国西南山区的创新方案。
报告尾声,一段无人机拍摄的视频引来全场惊叹——昔日裸露的尾矿坝边坡已披上绿装,茸茸苔藓与苗寨炊烟相映如画,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这一刻,不仅是中国科技的高光瞬间,更是许汉华十余年如一日扎根一线、以科技守护国土安澜的真实写照。

从地质学子到科研先锋
1989年,许汉华出生于福建龙岩一个普通家庭。家乡的山水滋养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也播下了探索地球奥秘的种子。2013年,他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毕业,并以优异成绩进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攻读硕士学位,如今在昆明理工大学跟随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宗亮攻读博士学位。
2016年,面对海外知名院校的深造机会,许汉华做出了一个出乎许多人意料的决定:加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从助理工程师做起。“西南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更需要年轻人勇挑重担。”回首当初,他的目光依然坚定。
在昆勘院“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负责任、特别讲奉献、特别有激情”的企业精神引领下,许汉华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2018年,昆明长水机场扩建工程因跑道下方发现隐伏岩溶空洞群而面临停工。他临危受命,率队攻关。
“西方的理论解决不了中国高原的地质难题,我们必须走出自己的路。”秉持这一信念,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专家许汉华带领团队实现了高原岩溶灾害防控从“0到1”的技术突破。历经三个月日夜奋战,他们提出的“地质建模+地球物理+钻探验证”综合探测方法取得成功,为工程节约资金超八千万元。
从“跟跑”到“领跑”
十年磨一剑。中铝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一级工程师许汉华与团队凭借坚韧与创新,推动中国在地质工程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他主持研发的“空—天—地—井”四维融合探测技术,可精确呈现50米深的地下岩溶结构,已获9项国家发明专利,并成功应用于昆明长水机场、中老铁路、滇中引水、大瑞铁路等重大工程,累计挽回经济损失逾2亿元。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铝集团首席专家刘文连评价该技术“填补了高原岩溶精准探测的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安宁市易门箐铁矿矿山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项目(二标段)项目,云南省自然资源厅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入库专家许汉华团队开发的深部矿山治水与生态修复技术创下奇迹:将矿坑水转化为草原灌溉水源,恢复108公顷高原草甸,引来藏羚羊再度栖息。“看见野生动物重返,是我们最大的欣慰。”许汉华感慨道。
面对更严峻的环境,他将科研延伸至“世界屋脊”。在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露天开采与边坡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许汉华团队团队冒着-30℃的严寒,攻克高寒边坡植被修复难题,研发的“微生物-植物协同修复技术”将植被成活率从不足20%提至85%,为高原生态修复提供了成熟可靠的“中国方案”。
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实验室不在办公楼,而在山河之间。”这是云南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许汉华常说的话,也是他科研生涯的写照。
在基础科研的深水区,许汉华同样勇挑重担。他作为核心成员深度参与并实际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藏高原超长超深隧洞软弱围岩时效大变形灾变机理”的工程应用部分。该项目直面青藏高原“人类工程禁区”内超长超深隧洞建设面临的米级围岩大变形世界性难题。许汉华带领团队依托高原重大工程,自主研发了适用于高地应力、高地温、强富水环境的深部三维应力动态监测装置与分布式光纤传感网络,构建了高精度原位监测系统。通过海量现场数据的实时采集与智能反演,他团队的研究成果为揭示极端环境下软弱围岩时效大变形演化规律、阐明热-水-力-时多场耦合灾变机制提供了关键实证支撑,直接服务于高原国家重大基建工程的灾害防控与安全运维,将论文写在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与青藏高原的冻土冰河之间。
从玉溪矿区的塌陷地带,到兰坪金鼎锌业的排土场;从高寒无人区,到雨季地质灾害频发地—工程建设科技创新人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许汉华每年磨破五双劳保鞋。同事昆勘院研发中心矿山地质工程与生态修复研究中心主任韩鹏伟正高级工程师称他“穿运动鞋的科学家”,因他总是奔赴一线。
2023年,红河州个旧矿区发生塌陷险情。中国地质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许汉华携自主研发的“岩溶CT仪”深入险地,连续作战38小时,为3万民众的安全转移争取到72小时黄金窗口。“当时余震不断,但他坚持亲自下井。”恒基工程公司槐以高正高级工程师同事回忆道。
在西藏金龙工程建设项目,他顶着-28℃严寒与8级大风,完成67平方公里勘察、2.7万米钻探,建成全国海拔最高的矿区崩塌监测网络。藏族同胞亲切称他“雪山雄鹰”,赞誉他如雄鹰般守护雪域高原。
科技为民山河为念
“科技的真谛,是服务人民。”这是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许汉华始终不变的信念。
他研发的低碳泡沫充填材料,让治理成本大大降低;推广的细粒尾矿库闭库技术,使废弃矿山变为助农增收的蓝莓种植基地;在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中,他72小时内处置万余吨超标污水,保障了十余万群众饮水安全。
在云南安宁市易门箐,他主持的铁矿生态修复项目打造出“高原蓝莓产业园”,带动村民年均增收4.2万元。“从前尘土飞扬,如今成了聚宝盆。”村民李艳春大叔喜悦地说。
如今,当航班从长水机场起飞,当藏羚羊在绿野间奔跑,当蓝莓果结满枝头,当兰坪险关守护着下游百姓平安—这每一幕安宁景象背后,都凝聚着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许汉华与团队的默默付出。
薪火相传培育新人
作为“云南省产业导师”,许汉华注重人才培养。他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团队,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科技需要薪火相传,我们要为年轻人铺路搭桥。”他说。
在昆明理工大学的课堂上,他以一线案例激发学生兴趣:“许老师让我们明白,地质工作不仅是敲石头,更是守护山河。”他的研究生研二学生李薇说道。
许汉华还积极走进中小学校开展科普:“要让孩子从小热爱自然、珍视环境。”
面向未来
站在新起点,许汉华的目光投向更远方。他正带领团队研究“数字孪生”技术在岩溶灾害防控中的应用,推动地质工程迈向智能化。
“要以科技创新描绘美丽中国的新画卷。”在云南省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许汉专家工作室墙上,一幅标注着科研项目的中国地图悄然见证着这位青年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从青藏高原到云岭大地,从长江经济带到粤港澳大湾区。
许汉华,这位新时代的青年科学家,正以青春与智慧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也见证“科技报国”精神的赓续传承。如他所说:“守护山河安澜,是我们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荣使命。”(王保田)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