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蒙古国记者团:中国的扶贫成果让人钦佩

发布时间:2018-05-28 09:07:36 推广来源: 中国报道

5月20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中国报道杂志社承办的“2018聚焦中国扶贫开发”采访活动正式启动。在为期7天的时间里,来自蒙古新闻社、民族邮报、星空电视台、今日新闻网等蒙古各主流媒体的50名记者,以“聚焦中国扶贫开发”为主题,深入北京、贵州、四川等地采访中国的扶贫开发情况。

在贵州,由蒙古国对外关系部部长新闻代表拉瓦嘎苏仁·乌云通拉嘎带领的24名记者前往修文、安顺、毕节和息烽4地,通过采访当地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和易地搬迁扶贫,深入了解贵州脱贫攻坚情况和取得的成效。耳闻目睹后,蒙古记者都非常钦佩地方落实中央扶贫政策的力度,并对当地取得的成绩感到惊讶,纷纷表示要通过自己手中的笔和镜头,把真实的贵州报道给蒙古读者。

在修文猕猴桃科技园、安顺七眼桥镇金鸡农庄、贵州绿野芳田有限公司、安顺经济开发区十里河廊休闲农业示范园等地,记者们了解到当地贫困农民以土地入股、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到企业务工等方式迅速脱贫致富的情况后,对社会合力脱贫的成效感到非常震撼。

△ 记者团采访猕猴桃种植情况。

SBN电视台记者吉戈米德道尔吉·敖特根吉日嘎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天不论去哪个地方,政府、企业、农民三方都很努力。每个地方政府都把基础设施建设得很好,企业也从社会责任的角度,以合作的形式帮助农民脱贫。这是非常宝贵的经验,我作为蒙古国SBN电视台的记者,会把看到的和拍到的东西,通过电视频道告诉我们国家的人民。让他们知道贫困地区可以这样发展,政府、企业和群众可以这样合作。”

星空电视台新闻部主任巴特孟克·宝乐尔赛罕说:“这次来到中国,我发现中国政府的政策能够实实在在、不打折扣地落实到老百姓身上,从领导干部到社会人士再到普通农民,都有一颗对社会的责任心。人一定要有责任心,要有团结心,要共患难,这样才能脱贫。我亲眼看到人们靠自己的双手,在政府的帮助下过上美好生活,我感到很震撼。”

△ 记者团在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合影留念。

对于多次来过中国的正义网主管巴彦孟克·曹吉朝伦策策格来说,最吸引她的是黔西县职业中学的教育扶贫。在这里,贫困家庭的孩子可以免费学习护士、汽修、理发等专业,同时还每年得到国家的补助。“在蒙古也有这种培训,最长45天,而中国是三年,可以把孩子们培养成非常专业的人才。地方政府的扶贫政策,能够彻彻底底地落实到最基层的老百姓身上,这一点让我特别惊讶和钦佩!”

为了让居住在不适宜生存地区的贫困农民脱贫,黔西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让老百姓有住房、有工作、有收入、生活有保障。14年前,巴彦孟克·曹吉朝伦策策格就曾到西安采访扶贫。“那时候是让住在窑洞里面的人搬出来住平房,而今天,是让住平房的人搬到设施完善的社区居住。我亲眼目睹了这些变化,可以说是14年来中国地方扶贫开发政策实施的见证者。”

△ 巴特孟克·宝乐尔赛罕(右)采访易地扶贫搬迁情况。

拉瓦嘎苏仁·乌云通拉嘎感慨地说,蒙古有句话叫“发展跟着道路走”,就像中国说的“要想富先修路”。为解决贫困问题,中国首先解决的是交通问题,然后是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和住房问题。这4个方面问题的解决基本可以使老百姓安枕无忧,完全有条件脱贫。“联合国认为中国2030年可以脱贫,但中国制定的目标是2020年。看到贵州的扶贫现状,我相信中国在2020年脱贫甚至建成小康社会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我为中国的老百姓感到高兴,也为你们自豪。我们从中国学到了很多扶贫经验,希望这些经验可以帮助蒙古脱贫致富。”

△ 拉瓦嘎苏仁·乌云通拉嘎(左)在黔西县职业中学观看学生的手工作品。

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蒙古国期间提出,5年内将邀请250名蒙古记者访华。在中蒙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到今年已经有4批200人次的蒙古记者访问中国。

对此,拉瓦嘎苏仁·乌云通拉嘎表示,媒体对民间交流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蒙中两国是友好邻邦,两国人民正确的互相了解和互信非常重要,对政治互信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希望今后蒙古的更多记者,用自己的笔和镜头反映中国老百姓真实的生活,同样中国的记者也要去蒙古,把蒙古人民的真实生活告诉中国百姓。这样才能增强两国百姓之间的正确理解、正确认识,从而减少误解和第三方的误报道。”

采写/摄影:《中国报道》记者 张春侠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