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纪实在线

陈温福院士:推广炭基肥料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

发布时间:2018-06-28 10:56:56 推广来源: 农财网农化宝典

我国每年产生的农林废弃物约14亿吨,其中玉米、水稻、小麦等大宗作物的秸秆产量高达7亿吨。然而,在巨大的生物资源面前,仅有不到1/3实现了还田,很多秸秆等废弃物都被焚烧,排放大量的低空污染物,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污染了环境。

近500名专家、学者、经销商共同见证施可丰100万吨/年生物炭基肥料启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介绍,目前我国秸秆肥料化利用率不足20%,而将秸秆炭化制成炭基肥料还田不仅可以为作物提供营养,而且生物炭及其衍生的生物炭基肥料能够有效改良土壤,可谓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施可丰100万吨/年生物炭基肥料项目正式启动

6月27日,作为国内稳定性肥料领军企业—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施可丰”)联合沈阳农业大学在临沂举办了“施可丰100万吨/年生物炭基肥料启动仪式大会”,在中科院沈阳应用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武志杰,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石元亮,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孟军,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韩晓日等众多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近500名施可丰核心经销商共同见证下,施可丰正式布局生物炭基肥料。此次会议不仅是在响应化肥减量的重磅行动,也预示着化肥行业新的发展变局。

炭基肥料前景广阔,未来发展大有可期

每年一到夏秋作物收割之际,我国很多地方城市就被雾霾笼罩,而大面积焚烧秸秆就是形成雾霾等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之一。秸秆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还田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被国家重视。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

据了解,在自然状态下,传统秸秆还田的资源转化率仅为5%,不但耗时长、效率低,而且还会影响农作物生长。陈温福介绍,我国每年产农林废弃物约14亿吨,其中玉米、水稻、小麦等大宗作物的秸秆高达7亿吨,其中仅有不到1/3实现了还田,秸秆肥料化利用率不足20%,被焚烧或废弃的秸秆达20%以上。农民之所以焚烧秸秆,主要还是因为没有找到更好的秸秆利用出路。

为了让秸秆等废弃物资源最大化利用,许多专家学者长年致力于秸秆资源化利用领域研究。陈温福就是其中一员。经过多年的实验摸索,他发现由秸秆炭化制成的生物炭,有着较大的孔隙度和比表面积,吸附力、抗氧化力和抗生物分解能力较强,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增加土壤炭含量,炭基肥料也应运而生。

施可丰董事长解永军介绍炭基肥料项目

目前,炭基肥料被广泛应用于改良酸化土、沙化土、白浆土等低产土壤,被国际学术界誉为“黑色黄金”,许多国家都成立了专门机构来研究生物炭农用理论与应用前景。2017年,国家能源局、国家环境保护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技改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开展炭基肥料还田下游产业利用研究,正式掀起了炭基肥料的发展风潮。

引领减肥增效风潮,施可丰在行动

但留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不得不承认,现阶段下我国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还不高,为了片面追求作物高产,过量施肥、用药的现象十分普遍,农业面源污染、土壤重金属超标、土壤有机质降低等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王鑫为大会致辞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既要守住耕地红线,也要扭转耕地质量下降的趋势。陈温福介绍,沈阳农业大学与施可丰经过多年的努力,研发出的炭基复合肥具有独特的纳米生物炭生产工艺、炭菌复合工艺、肥料配方多样化三大优势,产品充分发挥生物炭的高吸附性、缓冲性、促进微生物活动、富含小分子有机炭等特点,能快速改造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减少土壤的重金属含量,促进土壤生态平衡和农作物生长。

承德华净活性炭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立军发表演讲

实验表明,与普通复合肥相比,炭基肥料在减肥10%--20%的情况下,在作物上的应用效果比普通复合肥还要好很多,长期使用炭基肥料真正可以实现减肥增效。

施可丰董事长解永军指出,施可丰100万吨/年生物炭基肥料项目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绿色发展新理念,全面落实集团开展新旧动能转换“减肥增效”行动。

国家林业局封加平发表演讲

施可丰将立足化肥功能的附加延伸,通过实施技改创新工程,围绕施肥目标、施肥方式和服务方式的转变,在不增加新的产能的基础上,采取产能置换和技术改造的办法,即将现有300万吨/年的产能,在保留已有100万吨/年稳定性长效缓释肥料的基础上,通过技改的方法,将其他普通肥料产能转产100万吨/年生物炭基肥料、100万吨/年液体肥料,达到“三个一百万”生产规模。

施可丰与沈阳农业大学达成战略合作

会上,施可丰和沈阳农业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联手深入研究布局炭基肥料领域,开展新一轮减肥增效行动。

作者丨南方农村报记者 梅远君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