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记者张利娟)6月23日,在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8年中期)”报告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彦斌在代表课题组发布论坛主报告《结构性去杠杆下的中国宏观经济》时指出,下半年宏观政策既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谨防去杠杆带来的经济增速超预期下滑风险,又要激发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促使经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报告指出,201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物价水平稳定,就业形势整体向好,经济增长质量稳步提升。预计上半年经济增速达到6.8%左右,在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位居前列。不过在经济运行平稳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呈现明显的供给强劲、需求疲软的特征。
《报告》认为,下半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将有所加大,需要警惕六大风险点。一是房价持续上涨与家庭债务压力不断加大背景下,需警惕消费增速过快下滑的风险。二是广义财政收入增速加快虽然减轻了政府的收支压力,但需警惕宏观税负进一步加重的风险。三是民间投资增速虽然短暂回升,但掣肘民间投资增长的核心因素没有发生本质性改善,需警惕民间投资增速再次下滑的风险。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势头明显,加上贸易摩擦加剧背景下出口增速可能出现的快速下滑,由此需警惕下半年经济增速出现超预期下滑的风险。五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存在一定虚高,大多数行业亏损面持续扩大,需警惕部分企业效益状况显著恶化的风险。六是融资环境收紧导致企业信用风险加速暴露,需警惕去杠杆过程中金融体系不稳定性加剧的风险。
基于上述考虑,《报告》预计2018年中国经济运行将呈现“前稳后降”的走势,全年增速预计为6.7%左右。
宏观杠杆率高企是现阶段中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中国杠杆率达到了255.7%,不仅显著高于新兴经济体杠杆率的平均水平(193.6%),甚至已经超过美国(251.2%)等一些发达经济体。更值得高度重视的是,中国杠杆率在不同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内部体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点。
《报告》指出,针对于中国杠杆率的结构性问题,2018年中央提出了“结构性去杠杆”的新思路。“结构性去杠杆”新思路与去杠杆的传统思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就联系而言,不管是“结构性去杠杆”还是传统去杠杆,所能选择的去杠杆的方法都是降低杠杆率“分子”或者增大杠杆率“分母”的相关方法,而且“结构性去杠杆”能够更加巧妙合理地运用相关方法达到去杠杆的目的。就区别而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传统去杠杆通常是以降低总体杠杆率为目标,没有专门聚焦杠杆率的结构性特点,而“结构性去杠杆”更加注重各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杠杆率的结构性差异,从而使得去杠杆操作更加精准。二是传统去杠杆往往伴随着经济的大幅波动,而“结构性去杠杆”旨在避免去杠杆进程中可能引发的经济剧烈波动,从而实现杠杆率的“稳定和逐步下降”。
《报告》认为,要想顺利推进“结构性去杠杆”,需要做好七个方面的权衡取舍。第一,虽然去杠杆在短期内会给经济带来一定冲击,但是在长期内有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一是要在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下坚定去杠杆的决心。二是既要重视债务占比高的“灰犀牛”风险,也要重视在三大部门中债务占比偏低的居民部门债务风险和在企业部门内部债务占比偏低的民营企业债务风险等“黑天鹅”风险。三是在注重降低杠杆率“分子”、提高“分母”的同时,还要谨防触发“分子”与“分母”之间的动态联动机制,防止局部去杠杆引发全局性金融风险。四是既要尽快清理僵尸企业,又要谨防“误伤”优质企业。五是去杠杆过程中货币政策既不能大水漫灌,也不能过于收紧。六是不应寄希望于借助通胀去杠杆。七是“结构性去杠杆”不仅要“治标”,更要通过深化改革来“治本”。
《报告》表示,下半年宏观政策既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谨防去杠杆带来的经济增速超预期下滑风险,又要激发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促使经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