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日本经济学者:“中国威胁论”正使中美贸易摩擦复杂化

发布时间:2018-07-31 16:31:40 来源:人民中国

7月25日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新闻发言人耿爽再次强调:“贸易战没有赢家,美方执意挑起贸易战只会损人害己。”中美贸易摩擦下一步将走向“战争”,还是“和解”?这引来全世界的关注。

关于此次中美贸易摩擦,东京大学教授、中国经济研究学者丸川知雄在接受我刊记者的采访时表示,美国政府高层中蔓延的“中国威胁论”使此次中美贸易摩擦复杂化;美国不断倒向贸易保护主义将使自由贸易体系的成果付之东流。同时,丸川教授强调,中国应坚持推动与促进各领域市场开放,并避免贸易摩擦波及到金融领域。

7月6日,美国正式宣布对818个类别、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进口关税。作为反击,中国也于同日对同等规模的美国产品加征25%的进口关税。随后,美国声称不久将对价值2000亿的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中美贸易摩擦正在不断升级。

“中国威胁论”使贸易摩擦复杂化

这场贸易摩擦的根源,毫无疑问源自美国。在我看来,这一连串贸易摩擦的背后,美国存在两种思维,或者说两股势力作用其中。第一种是比较纯粹的思维:特朗普总统单纯希望削减美国贸易赤字;另一种则是“中国威胁论”:部分美国政府高层人士视中国经济发展为威胁,尤其对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以及中国企业的强势抱有戒心。白宫贸易顾问彼得•纳瓦罗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除了纳瓦罗以外,美国国会中,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存在相当一部分人认同“中国威胁论”。如果仅仅是特朗普总统所期待的削减贸易赤字的话,问题解决起来反而比较容易。但是“中国威胁论”的思维使问题复杂化,中美间友好合作变得困难。

特朗普政策顾问彼得•纳瓦罗被认为是美国对华“鹰派中的鹰派”,其著书《美中如果开战》(日文版)一度成为2017年日本书市畅销书。

关于这一点,中美贸易摩擦和20世纪80年代的日美贸易摩擦存在基本相同的构造。日美贸易摩擦时,日本的GDP总量达到了美国50%以上,最高时甚至达到了70%。那时两国贸易摩擦最为激烈,美国对于紧随其后的日本深感威胁,并采取行动进行打压。

日本为满足美国削减贸易赤字的要求,做的最多的是对美投资,通过在美国本土生产此前日本出口的商品,从而减少出口额,增加美国就业。其实这种方式并不能够完全削减赤字,但美国欣然接受了日本采取的措施。日本和美国虽处于经济竞争者的地位,但两者并非政治安全保障的角逐者,因此日本企业无论在美国进行多少投资,都不成问题。日本的丰田集团等汽车公司在美投资毫无阻力,反而受到欢迎。

但是此次中美贸易摩擦中,美国高层持“中国威胁论”的势力甚至排斥中国对美投资,尤其是中国对美国高科技产业的投资、收购。这导致问题变得十分棘手。这也是日美贸易摩擦与中美贸易摩擦十分不同的地方。

4月12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施蒂格利茨在“新世界秩序下的中美商业”论坛上表示,美国不可能一夜之间解决与中国的贸易逆差问题,特朗普政府采取单边贸易保护举措来解决双边贸易赤字的方式太“原始”。(新华社)

另一个不同点在于,日美贸易摩擦时,主要是日本企业与美国企业的摩擦碰撞;此次中美贸易摩擦,比起中国企业对美出口,美国企业从海外对美出口的比重占了相当大的部分。作为“制裁”手段的第一弹,美国宣布的500亿美元商品增税,将打击的对象尽可能聚焦在了中国企业主导的出口商品上。可是紧接着准备发动的2000亿美元商品增税,将覆盖到服装、运动用品、箱包、家具等。其中很多商品是中国企业为美国企业贴牌生产的,将负担进口关税的是美国企业。增税原想打击对方,却自食其果。正因如此,以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均认为通过提高关税制裁中国,最终结局是反噬美国自身。

贸易摩擦不会改变中国发展轨道

中国国内有观点认为,日本经济经历“失去的二十年”,与美国在贸易摩擦中的敲打存在因果关系,并担心此次中美贸易摩擦后,中国经济发展将停滞不前,甚至发生倒退。我认为这种观点存在误解。

1985年9月,随着日元升值,日本政府开始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增加进口。为了抵消日元升值导致的出口减少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日本政府采取了非常宽松的金融政策,随之出现了泡沫式繁荣。换句话说,日本政府因为过于担心日元升值的冲击,而形成了泡沫经济。日本是因为泡沫经济破灭而自己摔倒的,败在了自身经济结构问题上,这与美国的敲打并无关系。

2015年起,中国开始在钢铁、煤炭、水泥、房地产等行业领域推行供给侧改革,历时三年成效明显。

另外需指出的是,所谓的“中国泡沫经济”,与之前日本经历的泡沫经济是不同的。日本经历泡沫经济时,国家整体形成了一个大泡沫,从大城市到农村的所有土地都涨价,形成了土地永远不会贬值的“土地神话”,最终破裂。中国则不然。如今中国部分地区、产业确实存在“小泡沫”,但同时也有不少地区或产业完全不存在“泡沫”,比如钢铁行业在去产能后,此前存在的泡沫已完全挤掉了。因此,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或者一部分地方政府虽存在经济恶化的风险,但那仅仅局限于“局部性的泡沫”。日本式的泡沫全盘破裂不会在中国重演。当前美国针对中国出口商品提高关税,将不可避免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但并不足以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轨道。

市场开放VS自我封闭

当出现贸易争端时,世界贸易组织(WTO)所认可的保护手段包括3种:紧急进口限制措施、反倾销、反补贴。在与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中,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美国接二连三推出的政策措施均不在世贸组织认可范围之内。这对于经济全球化下的自由贸易体系是非常不好的倾向。这次美国使用的“232调查”手段,以安全保障为由,将别国商品拒之门外。如果以安全保障为由限制进口的话,不管有再多的国际规则都将无一例外地遭到践踏无视。长此以往,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和世贸组织多年来苦心经营的自由贸易体系将付之东流。

目前围绕美国发动的“232调查”,除了日本以外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对美国进行了反制报复。你来我往下去,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将有名无实,世界经济将陷入非常危险的局面。当初“封锁经济”正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所在。从这角度而言,当前的贸易摩擦应尽快找到一个折中点停下来。

人民日报海外版(7月21日)报道称,美国提出的“重新审查中国WTO组织成员国身份”提案被70个成员一致否决。

在我看来,中国此前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缓和中美贸易摩擦,比如撤销了针对汽车行业外方出资比率的限制,允许美国电动车巨头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等。另外4月份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主席还宣布中国将进一步推动市场开放,降低汽车进口关税,撤销汽车、保险出资比例等。这些措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中国只要坚持推动各领域市场开放就已足够。我甚至认为中国哪怕不对美国采取反制报复措施,美国在多行不义的情况下,终将陷入外交上的孤立。一边是市场开放的中国,一边是自我封闭的美国,任何一个国家都能看出孰是孰非。

部分学者认为,此次特朗普总统对华强硬主要是为了赢得11月份国会中期选举。我认为此次中美贸易摩擦或许得等到11月美国国会中期选举结束后,形势才能转向明朗。在此期间,中美两国应尽可能管控好局面。如果中美贸易摩擦最终波及到金融领域,那将对世界经济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这也是最该避免的局面。

采访、编译:木越

图片源自网络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