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杨秀萍大使:破题亚太地区战略焦虑,需完善区域安全架构

发布时间:2018-08-03 17:18:34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本刊记者申金鑫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演变。与此同时,人类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更加突出,国际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7月29日,在主题为“构建亚太区域安全架构——我们正处于战略焦虑和战略稳定的十字路口吗? ”的第二届东亚峰会安全架构问题二轨会议上,杨秀萍大使在主旨发言中说道。

近年来,虽然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经济体保持快速增长,朝鲜半岛、南海等热点问题也取得积极进展,但亚太地区也面临着不少安全挑战。地区国家在发展阶段、政治制度、安全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个别域外国家推行单边主义,大国关系的竞争面上升,恐怖主义、自然灾害、跨国犯罪、毒品泛滥、难民潮等非传统安全挑战层出不穷……亚太地区是否将长期处于战略焦虑,还是会走向战略稳定?对此,杨秀萍大使给出的答案是:用完善区域安全架构来破解这一难题。

杨秀萍曾任首任中国常驻东盟大使、中国驻立陶宛大使、中国驻斯里兰卡兼驻马尔代夫大使,7月刚刚卸任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一职。作为我国资深高级外交官,杨大使在40年的外交生涯中,长期工作在外交事业第一线,不断推进中国与相关国家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对亚太地区国际格局发展有着深刻、系统的观察和研究。

她指出,目前亚太地区建立了不少双多边安全机制,包括美国主导的同盟体系及其双多边安排,东盟地区论坛、东盟防长扩大会等以东盟为中心的安全对话合作机制,朝鲜半岛核问题六方会谈、阿富汗问题四方机制等旨在解决具体热点问题的专门机制,上海合作组织、亚信会议等跨区域安全合作机制,以及以香格里拉对话会、香山论坛、亚太圆桌会议等为代表的1.5轨或2轨安全对话平台。不过,上述部分机制存在覆盖不全面、重点不突出、合作效率不高、行动力不足、安全理念陈旧等问题,因此应加强对话合作,共同完善区域安全架构,以新理念、新方式为维护亚洲安全探索新路径。

今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东盟秘书处时表示,中方愿与地区国家以国际法和规则为基础,打造以东盟为中心、开放包容的亚太安全架构。作为中国首任常驻东盟大使和前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杨秀萍大使为促进中国与东盟全方位合作做出了杰出贡献,她指出,构建亚太安全架构包含三个关键点:首先要以国际法和规则为基础,这种规矩应该是各国共同商定、各方普遍接受的国际地区关系准则,不能把少数国家的意志作为地区或国际规则,也不能将国际法断章取义,鼓吹所谓“国际法治”,更不能允许个别国家打着“法治”幌子侵犯别国合法权益;第二,要以东盟为中心,东盟在东亚合作的中心地位是历史形成的,长期以来得到地区国家尊重和支持,在促进地区国家的政治安全对话、推动非传统安全合作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逐步树立了东盟在亚太安全架构中的中心地位;第三是要开放包容,秉持开放包容精神,创新安全理念,尊重并照顾各方合理安全关切,否则将落入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陈旧安全理念。

杨秀萍大使指出,中方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走共建、共享、共赢的亚太安全之路,倡导保障普遍、平等、包容的安全,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安全,通过发展和安全并重来实现持久安全。这一安全观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了各方合作应对安全挑战的迫切需求,是对东亚地区安全合作理念的传承和创新,为亚太安全架构建设注入了新动力。中方愿与各方共同践行这一理念,也欢迎地区国家提出其他新理念。

同时,她分析道,地区国家历史传统、政治体制、发展水平、安全关切各有不同,亚太地区既有东盟主导的多个安全合作机制和上合、亚信等平台,也有历史形成的军事同盟。这种多样性决定了本地区短期内难以形成统一的安全框架,多种机制齐头并进将是地区安全架构演进过程的常态。构建新的亚太安全架构,不是另起炉灶,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对现有机制的完善和升级。

“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这个世界还存在动荡、暴力、灾害,威胁着我们实现普遍安全;还存在零和博弈、以邻为壑、相互倾轧,阻碍着我们实现共同发展;还存在以意识形态划线、以同盟体系划线的现象,阻碍着我们建立开放包容的区域安全架构。”杨秀萍大使向在场嘉宾倡议道,“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早日找到构建亚太区域安全架构的可行路径,为亚太地区摆脱战略焦虑、走向战略稳定、实现持久和平安全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届东亚峰会框架内的区域安全架构二轨会议由上海国研院将与印尼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组织的系列国际性学术会议,邀请了来自东亚峰会各成员国的知名学者与中方学者共同讨论未来区域安全架构的建设问题。首届会议于2017年7月在上海举办。该系列会议是为了贯彻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一届东亚峰会上提出的关于举办东亚峰会框架内的二轨研讨会的倡议而举办。本次会议的成果将提交东亚峰会外长会议讨论。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