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过去40年的开放发展中,园区经济始终是中国经济一个主要的窗口,也是主要的动力,支撑了中国40年的开放发展方面的探索。在此过程中,中国逐渐尝试与东盟国家建立国家间的园区合作,一次带动两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实现产能优势互补。
回顾中国过去40年,中国园区经济的发展历程大概经过了几个阶段。
工业集中区
早期的园区主要承担产业的集聚功能,亦称为“工业集中区”,这类园区在承担产业集聚的同时,对城市的服务功能、人才的服务功能相对弱化一些。
第一代产业园以中国最早的蛇口工业区为代表,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产物,基本是政府主导建设,主要分布在沿海开放城市。
成立于1979年的蛇口工业园区是招商局全资开发的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10.85平方公里,凭借几十年的不断发展,从昔日一个偏僻荒芜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今日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稳定、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完善、社区功能齐全的新型海滨城区。
产城结合园
在上世纪90年代,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标志,出现了一批产业和城市融合的园区,这类园区把工业化、城市化的功能作了整合,适应了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高度增长时期的园区经济发展特征。
△苏州工业园园区管委会不仅致力于将园区打造成高级科技产业集中地,也是湖色山光的美丽宜居城市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的第一个政府间合作项目,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划面积278平方公里。建成以来,苏州不仅致力于将园区打造成高级科技产业集中地,也是湖色山光的美丽宜居城市。
今天,苏州工业园区以占苏州市约3.3%的土地、7.4%的人口、6.3%的建设用地,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经济总量、13%的工业总产值、16%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科教创新园
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存在着环保方面的压力,也存在人才、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压力。所以,中国很多地方开始探索把科技教育资源、人才创新资源引到园区,作为园区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动力及支撑力。这一类园区把大学资源、人才资源引入园区,被称为“科教创新型园区”——中新天津生态城就是其中的代表。
△设立以来,中新天津生态城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
2007年11月18日,中新两国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国家建设部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的补充协议》。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的诞生。
十年来,中新天津生态城始终把“生态宜居”和“绿色发展”作为重点,积极探索“绿色发展”路径,在加快发展绿色经济、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产城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率先在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积极成效。生态城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所有住宅都安装太阳能热水设施,到2020年,生态城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将有望达到20%。
两国双园
近年,随着中国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升,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之下,中国需要学习、适应国际规则,在中外合作中共同完善一些政策、体制机制。特别是企业要走出去,更要在国际合作中探索一些新的贸易体制、贸易政策,在自由贸易、中国对外开放方面和国外共同努力。这属于具有自由贸易功能的这一代园区,叫作“第四代开发园区”。
△ 相比之前的两个产业园区,“两国双园”更强调两国互相投资、共同招商、协调管理、优势互补
2011年4月,中国同马来西亚达成两国政府共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的共识;在随后的两年中,两国领导人先后为钦州产业园、关丹产业园揭牌成立,标志着中国——马来西亚“两国双园”模式的形成。“两国双园”是在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天津生态城后,中外两国政府合作建设的第三个园区,也是马来西亚首个国家级产业园。
相比之前的两个产业园区,“两国双园”更强调两国互相投资、共同招商、协调管理、优势互补,建立在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之上。如今,“两国双园”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以园区为载体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先行探索和积极实践并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提供模范作用,进一步丰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内容。
对此,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钦州市委常委高朴认为,这四代园区不是一种否定的关系,在历史的进程中,它是一个不断进步、创新的关系,所以到今天我们探讨的第四代开发园区,是想把园区的产业功能、城市服务功能、科技教育人才集聚功能、国际自由贸易功能作整合,探索一个新的园区发展模式和体制,促使园区能够快速成长,同时也能够在国际合作中发挥一些引领示范作用。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产业园合作探索才刚刚起步,更大的合作空间有待双方挖掘。去年八月,重庆、广西、贵州、甘肃四方签署《关于合作共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的框架协议》,被视为对产业园经济模式的又一次新尝试、新探索,这标志着四省(市、区)合力打造南向通道,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发展,将沿线众多工业园、产业园联动起来,在海上与东盟9个国家相连,在陆上与中南半岛的7个国家相连,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与东盟间关检不互认、运输成本高、缺乏口岸平台、回程货源集货难等问题。
撰稿:廖博闻 (实习)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