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里程碑协议达成,南海成为和平与友谊之海还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8-08-10 17:26:40 推广来源:百万庄通讯社

单一磋商文本草案的达成是“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意味着中国和东盟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更加细致和具体的磋商。

8月2日,新加坡外长在新加坡宣布,中国与东盟国家就“南海行为准则”(简称COC)单一磋商文本草案达成一致。新加坡是今年东盟轮值主席国和中国—东盟关系的协调国。

这是为“南海行为准则”进行实质性磋商迈出的第一步,也是整个磋商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步,为下一环节磋商谈判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基础和重要保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新加坡出席了这次中国—东盟外长会议。

单一磋商文本草案是什么?

▲ 2017年5月17日,第14届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高官会上通过了“南海行为准则”框架,这标志着“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进入了实质性谈判阶段。

进入实质性谈判,势必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应该以哪个文本为基础。

在刚启动对“南海行为准则”的谈判时,东盟提出了作为“南海行为准则”谈判基础的六项“核心要素”,印尼则向东盟各国提交传阅过“零号方案”,而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也形成了自己的“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文本草案……

对于“南海行为准则”应涵盖的范围和各个国家应承担的责任,东盟各国都有各自不同的主张和诉求,但我们不可能在11个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谈判,这就要求11国必须先协调一致立场,达成共识。

▲ 如今,中国与东盟就“南海行为准则”单一磋商文本草案达成一致,王毅外长的解释生动而形象:“这好比中国和东盟国家一起建造一所房子,过去11个国家可能有11种设计方案,现在我们不仅统一为一个设计方案,打好了基础,同时我们还建起了四梁八柱。”

达成意义何在?

2013年9月,在苏州举行的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第六次高官会上,各方首次就制定“南海行为准则”开展磋商。

经过多次反复磋商,如今,中国与东盟国家终于就“南海行为准则”单一磋商文本草案达成了一致。

这体现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的能力和信心,有力地回击了域外势力的搅局。

近几年来,域外力量的干扰是影响谈判进程的重要因素。有些域外国家媒体和智库对“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进程多加指责,不时为东盟“出谋划策”,如炒作南海“军事化”,加大“航行自由行动”的力度和频度,拉拢伙伴进行联合巡航等。

它们的目的是在该地区获得与南海主权声索国交换利益的筹码,以便更深入地介入地区事务。

▲ 中国航母辽宁舰编队在南海进行演习。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海行为准则”单一磋商文本草案的达成,是对域外实力搅局强有力的回击,证明中国与东盟国家有能力也有信心共同管控分歧,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东盟在本次东盟外长会后发布的主席声明中也明确指出,“对‘南海行为准则’取得的实质性进步感到欢欣鼓舞”。

单一磋商文本草案的达成是“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意味着中国和东盟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更加细致和具体的磋商。

双方在通过机制和规则管控分歧、维护南海地区和平与稳定的进程中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同时,单一磋商文本草案也最大范围地涵盖了各方在南海的利益和诉求,也表明“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将开始转入更加复杂和深层次的阶段。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对话一直开展得较为顺畅,单一磋商文本草案的达成正是中国与东盟对话成果的一次集中体现。

未来仍任重道远

我们在为“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取得重大进展欢欣鼓舞的同时,也要审慎地看待未来磋商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挫折与挑战。

由于东盟部分国家对“南海行为准则”具体核心条款内容上存在分歧,个别声索国挑动域外大国介入导致的南海局势升温对磋商产生负面影响,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仍在不断形成与推进等负面因素……要想缩小分歧、建立互信、达成共识仍然需要时间。

这也是“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没有公布具体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的原因所在——为双方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和磋商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不过,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以中国—东盟外长会议为起点,南海迈向和平、友谊和合作之海的步伐越发坚实。

▲ 海洋救助船舶“南海救115”轮

如今,中国最先进的海洋救助船舶“南海救115”轮已经奔赴南沙值班待命,可以为各国船舶及时提供海事救援服务。

而根据新加坡国防部8月3日消息,中国和东盟将于今年10月在中国南海海域举行首次联合海上演习。

▲ 8月3日,作为准备,中国—东盟双方海军军官在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完成桌面演习。

未来,中国还将会陆续向地区国家提供科研和气象等公共产品……

这充分展现出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应对安全挑战、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信心。

随着单一磋商文本草案的达成,“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正式进入了更加复杂和重要的阶段。

国际社会需要对磋商的进行给予充分的宽容和理解,而中国和东盟双方也需要给予彼此更加灵活宽松的时间与空间。

撰文 / 胡鑫 

(中国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编辑 / 亚楠、张晶

校对 / 聚慧

图片 / 网络

美编 / 曦嘉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