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洋是一位多媒介艺术家,她的创作涵盖雕塑,装置,绘画,版画,首饰,陶瓷,木头,金属,水泥,硅胶等材料。陈洋在北京长大,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于罗德岛设计学院。她的作品游走在诗意的,安静的表达当中,却又带有着内在深层的反抗,讽刺的意味,荒谬性,有一种原始的力量,冲破束缚的张立,像是压缩的荆棘,深刻的回响在观众的情感体验当中。她的作品通常以一种超现实的,游离扩散的方式使得时间在场地中无限绵延,回转。她的创作方式始终都是非常开放的,无论是对待材料,还是观念,使得偶然性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营造出出人意料的艺术作品和展览氛围。她的作品总是打破人们对传统陶瓷的期待,想象,她对于跨学科跨媒介的运用是非常当代的。
她的装置作品冲破了陶瓷材质在当代语境下表达的许多局限与困境。她的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多次展出,在美国的展览和驻地经验也是十分丰富,一年的时间参加了四次驻地,还有2个驻地会在2018-2019年,韩国及美国。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 别处,他处,此处” 是她两个半月在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暑期驻地创作的作品,整个展厅的装置由工业废弃的现成品进行装配,艺术化的处理,以及精致梦幻丰富的手工雕塑绘画的陶瓷方盒子组成,对比强烈却又充满着诗意的和谐。灯光下许多盒子延伸出了一个应许之地,神秘而无尽,光影之间幻化出了人性的曼妙,别离,回忆,伤感,荒谬,矛盾,层次,在一张张陶瓷花纸朦胧,凄美,疏离的语言当中,诉说着过往存在的痕迹。陶瓷花纸通常被运用在很商业的器物上,而在陈洋的作品中,这些花纸印刷的是她叠加处理过的手机随拍的旅行图像,将商业材料以摄影和拼贴的手法,结合雕塑和陶瓷釉下彩的表面,成为一种极为诗意,艺术化叙事语言。
这组作品的灵感来源于陈洋一年来从各种驻地的搬迁,流浪,行走。挣扎在艺术和生活当中,挣扎在现实与回忆当中,当她把过往的许多雕塑放到大木箱中,她获得了这组作品形式上的灵感,并且她总是对空间装置艺术十分感兴趣,然而呢因为时间和场地的限制许多时候关于作品的想法就停留在了草图。因而她想到可以用每个盒子作为一个装置的小空间和模型,同时又是雕塑作品本身,一件大型装置艺术的组成部分。这件作品也同时从易经得到了很多灵感来源,东方哲学中,变化,转化的思维,平衡,内外,虚实,阴阳,无时无刻不在生活和艺术当中。方块的形状本身和空间的内容也和易经及其相关,6个面相当于易经的六爻,不同的结合方式,镂空,切割,雕塑,绘画组合方式,都构成完全不同的作品,每件作品可通过不同的旋转和放置方式不断的改变着,十分容易改变视角。而每一卦就相当于一个盒子,其中有相对具象的“卦”的符号的表现,总体的语言是相对抽象化且神秘的。陈洋一直认为艺术所创造的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一个心灵栖息之所,一个想象中甚至想象之外的充满惊喜的场所。这个未知的世界,过往,情感,回忆,梦境,交织在水泥地面凹陷的井盖中,黄昏街角刚亮起的一排路灯中,在小城破碎的突起的道路上。逆着车流行驶的方向前行,转弯,一尊石像低头微笑,嘴角还留有几百年前的深度。
一个铁圈勾连着墙面的倒影,昏黄的光线止不住叹息。钢琴上的灰尘轻轻朝旁张望了一下,又迅速缩回了头。琉璃表面和划痕保留着矿物质原始的痕迹,织布机上依旧悬挂着三五种杂线。
水泥砖墙边的入口,少女光着脚在地上划着圈。湖边成千上百的野鸭天鹅在阳光离去前依旧呱噪着,工厂顶数以万计的小灯闪烁着,隔着湖水,海市蜃楼般。铁皮表面凸起的铆钉,外星人的暗语。你想过吗,那些我们终其一生也说不清的事物,就在那。灰绿色立交桥下,涂鸦艺术家把鞋子扔在了地上。油漆一点一点,划过床单,高低起伏的蓬松的,灰紫色的,辗转,不见。从桥对岸开来的车上,一只拉布拉多探出了鼻尖,灰白的疾驰。气泡纸覆盖了艰涩,光滑,储存了必需的能量。上睫毛接触到下睫毛时停留的时间,血液回流的速度将快将慢。眼前一厘米内的物体,一米外的物体,十米外的物体,百米外的物体,千米外的物体,物体。时钟三百六十度在轮回,肺叶一张一合。打在玻璃上的水花雾化了清晰与矇昧之间的距离。百叶窗规整的看待这个世界,我们规整的区别我们自身与他者。
作品关于变化,回忆,丰富性无限性的探讨都延续了艺术家在MASS MoCA驻地的一些探索。二次展览无论从陶瓷的部分还是装置的部分,都是艺术家对自身的挑战和对艺术语言和表达的全新探索,作品深切的联系着作者一年来丰富的经历和生怯的情感体验。她说,有时:当凝视着火车窗外的大雪纷飞,我眼中出现的是我温馨的房间和爸妈的笑脸,当刺眼的阳光使得我睁不开眼时,我可能又在怀念清晨四五点山中的大雾弥漫。别处,他处,此处?此处是何处?回忆和过往是我们到不了的地方,梦境也是,甚至我们所处的当下,这个展览的英文名是《到不了的地方》。 陈洋的作品结合了身体雕塑的抽象表达以及具象的地点,环境,场景,人物动物的照片,使得对身体的表达不仅是形式上的,而且是情感上的。通过对自身经历,梦境,记忆,真实性的表达,作品时而梦幻,时而疏离,时而温暖,时而孤寂。青年一代不稳定的生活,在由于交通工具和信息传输都加快的社会环境下,面对着对于地点,家庭,童年,未来,生存处境等多重的考验,对于距离感和时间感的改变也改变着人心理与生理的状况。陈洋通过对于自身处境的探索,深挖,也解释了全球化跨文化形态下人类生存的处境,多语言,多地点,离开,行走,改变,适应,将艺术延伸到了更广的纬度。作为中国艺术家在美国进行创作,她时刻对于不同的文化,思维模式保持敏感。这次暑期她接触了许多来访的加拿大,美国,韩国,中国,中国台湾的艺术家,学生,许多人都有跨文化国家的学习生活经历,通过和他们的交流,她更加认为自身的创作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根基的《易经》出发,以抽象具象结合,带有多面向,多层次,拼贴,聚合,充足的表现手法,使得陶瓷作为一种敏感有趣的材料,在形式,雕塑语言,绘画语言,拼贴等多种方式上都做出了新的探索。
艺术家之于社会,是一个人和很多人的关系。突然想到生活,中文是永远可以好玩的东西,因为存在着某种想象的空间,动势,韵律。生,不过是活着,可是活着活着,连个在一起,一加一,就变了个意思,生是状态,活好像是流动的,因而就变得像是机灵了起来。曾经和很好的朋友讨论过,有时候我觉生活过于基本,重复着三餐,睡眠,而这种基本,有时候让我觉得很无趣。朋友却说,她觉得生活很有意思,做饭有做饭的意思,睡觉又睡觉的意思,等待有等待的意思。生活和艺术,后现代强调艺术进入生活当中,或者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的概念,可是继续追问,又变成何为艺术何为生活,两者终究是两者。这种打破可以是行为的,艺术家将自己的一生变成一件作品,抑或生活中的日常事物皆可作为艺术,然后通过生活的状态去理解艺术,或者通过艺术填补生活。另一种矛盾是从事艺术的过程中,不断的感受生命过于的短暂,有限,浸没在创作的状态当中,忘我,是享受的,然而出来,才发现这个世界一片废墟,一片片砖瓦,都要自己拣拾。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