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秘话・亲历中日交流(8)40年过去了——回顾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历史

发布时间:2018-08-30 13:59:18 来源:人民中国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我将围绕友好交流的故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连载的形式记下我的所思所想——刘德有

车子逐渐驶近江之岛。太平洋的美景映入我们眼中,海面沐浴在柔和的阳光下,平静无波。

1977年12月21日上午,中国驻日大使符浩去探望90高龄的日本前首相片山哲。我知道符大使的安排后,为了报道此事,也随同前往神奈川县片濑市。我们抵达位于此地的片山家的宅院时,附近的住户手持五星红旗站在道路两边,给予了热情欢迎。

片山夫人领我们进入屋内。片山哲躺在床上,病重到讲不出话来。符大使慰问了他的病情,对他病中依然为发展中日两国友好事业呕心沥血表达了感佩之情。

大约是在20多天前,片山哲在病床上口述了一封书信,请夫人交给福田总理。信中恳切盼望政府尽快签订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他提道:“我们日本民族现在,以及未来必须加深友好关系和合作关系的国家是中国。希望两国本着共同声明的精神,尽早签订多年来一直迟迟未能签订的日中和平友好条约。”

片山夫人跟我们说,媒体报道了她面见福田首相递交书信一事,在那之后,从北海道到九州,很多人从日本各地打来电话寄来书信,热心地支持鼓励片山先生的行动,其中有的人甚至都不曾见过。符大使对夫人说:“这反映出片山先生的愿望也是日本人民的愿望,我坚信这个愿望一定能实现。”

其实包括我在内,不少人都以为, 1972年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后,应该很快就能签订条约。

但1974年田中首相辞职,三木内阁上台,情势出乎大家的预料陡然一变。当时的日本政府极力反对在条约中写入“反对霸权”一条。“反对霸权”的内容是“不应在亚太地区或其他地区谋求霸权,并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这和中日邦交正常化时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所倡导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三木内阁的反对背后,有两股势力在活动。一是在内阁成员中占主流的反华势力,二是当时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苏联。在苏联看来,“反霸权”就是“反苏”。

在国内外这样的反对、阻挠和压力下,三木内阁的真实想法是撤消“反霸权”条款,大家也渐渐看清了他们无意签订《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事实。

1976年12月三木内阁总辞职,福田内阁成立,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当时的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在粉碎“四人帮”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不断扩大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交流。美国和欧洲共同体国家重视中国市场,积极接近中国。这些现象有力地刺激了日本,害怕落于人后的日本经济界力图与中国发展经济交流。

同时,围绕着签订条约一事,日本政界也出现了新的动向。这里就要提到福田内阁的官房长官园田直了。

园田直1954年夏天第一次访问北京,我参与了接待工作。那时他是一名国会议员,跟随中曾根康弘一起参加斯德哥尔摩世界和平大会,回国时经由苏联来到北京,住在东单的北极阁。我听他讲起过自己的经历,二战中他作为一名特攻队员上了战场,在被派去“自杀攻击”前,日本投降,他幸运地活了下来。园田直就任官房长官后,马上邀请剑道五段的剑友,和中国关系紧密的北村博昭(园田直是剑友会会长)来到官邸,兴奋地告诉他:“我和福田首相谈过了。首相决定签订日中和平友好条约。棒极了。福田首相对我说要积极考虑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问题。”

1978年10月23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互换仪式在东京首相官邸举行。当时的邓小平副总理和黄华外交部长,福田纠夫首相和园田直外相出席互换仪式。

1978年7月21日,中日两国在北京正式开始了缔约谈判。

1977年11月园田直由官房长官改任外交大臣,他的访华日程确定为1978年8月8日。据北村博昭介绍,当时日本国内有很多反对签订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势力,右翼团体用宣传车辆对外务省游行抗议,自民党内部的右翼组织青岚会成员不断给园田外相家打骚扰电话。但园田外相毫不屈服,用坚定的言论进行了回击。园田外相出发前,每天都沐浴净身。拿木桶盛了凉水,从头浇自己,要浇好几桶。他下定了决心,不签成条约誓不回国。8号出发当天,园田直在羽田机场乘坐日本航空专机前往北京。途中到达老家熊本县天草上空时,他请求飞行员在这里略作盘旋。想必他那时在心中就立下了誓言,不惜生命也要完成谈判的使命。

经过多次谈判,8月9号中日双方就写入“反对霸权”条款的条约草案达成一致意见,8月12日条约签订仪式在北京举行。仪式前几天,邓小平会见园田外相,对他说: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中心内容就是反霸权,虽然反霸权不是针对第三国的,但是谁搞霸权就反对谁,谁发动战争就反对谁,不但是对第三国,对自己国家也是一样的。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国需要日本的帮助,但我也深信,日本也需要中国的帮助。”

园田直对剑友北村博昭讲了自己的感受,本文就以这段话作为结尾。

“我访问世界各国,和不少国家的总统、总理会谈过。我敢说,我从未遇到过像中国的邓小平先生那样有博大胸怀,处事果断的人物。”

刘德有

 

1931年出生于大连,日本文化专家,记者、翻译家。

1952年任《人民中国》翻译,编辑。

1955年到1964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人做翻译。

1964年到1978年作为《光明日报》和新华社记者在日本工作15年。

1986年到1996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

著作:《时光之旅》(時は流れて)《战后日语新探》(戦後日本語新探)

译著:《祈祷》(祈祷,有吉佐和子)、《山芋粥》(芋粥,芥川龙之介)、《突然变成的哑巴》(不意の唖,大江健三郎)、《残象》(残像,野间宏)等。

题图图片:19781023日,当时的邓小平副总理(左起第二人)在东京首相官邸和福田纠夫首相亲切会谈。廖承志(左起第一人)和园田直(右)列席

图片提供:刘德有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