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东南翠色层叠的群山深处,一枚“非遗明珠”正悄然焕发新的生命力。剑河苗族锡绣,作为贵州省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世界独有的金属绣技艺,将冰冷锡丝与柔软布缕交织,把苗族的历史记忆与图腾信仰绣制成衣,被誉为“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近日,一场由共青团剑河县委员会主办的“青年夜校·锡绣非遗”文明实践课,让这门古老技艺与当代青年“双向奔赴”,在沉浸式体验中激活文化传承的青春力量。
锡丝为笔,绣布为卷:一堂跨越代际的非遗课
剑河县“青年夜校·锡绣非遗”课堂
夜校教室内,灯光倾泻而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龙女三九之女、锡绣传承人陈艳与她的嫂子正俯身于绣架前,指尖轻捏细锡丝,为青年学员示范“扣锡”技法。“锡丝穿过土布时,要拉直、打钩、按压,一步都不能差”!陈艳的动作行云流水,尽得母亲五十余年的技艺真传。她举起一片熠熠生辉的锡绣片——那是她耗时三个月完成的匠心之作,轻声解释道:“锡丝硬朗,需顺着布纹走,才能绣出星空般的细腻质感”。学员们屏息凝神,目光紧追她的指尖,生怕遗漏半分细节。
锡绣传承人陈艳手把手纠正学员手法
理论讲解结束后,工作室里响起锡丝穿梭的细微声响。陈艳穿梭于学员之间,手把手纠正手法:“锡丝拉力要均匀,否则亮片高低不平,便会失了光泽”。学员们眼中闪烁着专注的光芒,指尖缓缓捻动锡丝,在反复练习中感受技艺的精妙。
从传统衣饰到潮流符号:锡绣的“破圈”新生
剑河县“青年夜校·锡绣非遗”课堂作品展示
时代浪潮奔涌,剑河锡绣早已突破“老衣旧围腰”的传统框架,在创新中绽放异彩。它既能登上国际秀场,化作缀满锡光的高定礼服,让非遗与时尚在聚光灯下激烈碰撞;也能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年轻人的“潮流标配”——绣于背包,步履间跃动民族纹样的灵性;缀在笔记本封面,书写时指尖触碰文化脉络;镶嵌于耳环、手链,将非遗技艺化为触手可及的浪漫配饰。这种“日用即道”的转化,正是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
青年夜校为桥:让技艺从“幕后”走向“台前”
剑河县“青年夜校·锡绣非遗”课堂现场
这场非遗与新青年的“相遇”,离不开剑河县“青年之家·青年夜校”的持续耕耘。据悉,今年以来,该夜校已成功开办10期课程,涵盖非遗传承、创业指导等多元领域,累计为200余名返乡青年、待业大学生搭建起“学技能、强本领”的成长平台。“我们办夜校的初心,就是架一座桥”。共青团剑河县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杨柳珍语气坚定,“让陈艳这样的传承人将手艺从幕后带到台前,稳稳交到年轻人手中。大家不仅学到技艺,更在穿针引线间读懂苗族故事,找到文化认同与归属”。
学员展示锡绣手工艺品
夜色渐深,工作室的灯光与锡绣的金属光泽交织辉映。青年们俯首捻丝的身影,与陈艳的谆谆教导融为一体,仿佛古老技艺与青春热忱的对话。这枚深藏苗岭的“非遗明珠”,正随着青年指尖的流转,续写着匠心与时代碰撞的崭新篇章——它不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成为照亮文化未来的星光。(文/陈必勋 图/中共剑河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