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中日两国缔结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表达了两层意思,一个是要和平,一个是要友好。
“和平”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演变,对它的捍卫也会有不同的侧重和表达。当前的侧重点主要集中在维护世界形势的稳定,因为任何全局性的动荡都是对和平的威胁。虽然帝国主义时代早已过去,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以新的形式继续横行世界,严重影响着国际局势的稳定。
8月12日,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在北京出席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写下“中日友爱”四字。
当前尤其值得警惕的是,美国为了一己利益,反复无常,大搞单边主义损害他国利益,甚至不惜在全球范围内发动贸易战。虽然中国和日本,都已身不由己地卷进了贸易战的漩涡,但双方都在为捍卫自由贸易、多边主义和国际规则积极努力着,中日两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和安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这一点上看,40年前缔结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在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和安全课题时,已经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
反对一切形势的霸权主义,维护地区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该条约最鲜明的时代意义。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明多样化是国际形势不可阻挡的大趋势。中日两国要顺应时代潮流,与世界上所有反对单边贸易主义、霸权主义的力量共同努力,阻止和减少贸易战等不负责任的做法,消除世界和平与稳定面临的各种威胁,肩负起条约赋予的维护世界和平应尽的时代责任。
“友好”就双边关系而言是比和平更高层次的承诺,它需要付出更多主观努力才能得到。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两强,无论是从哪一个视角去定义和审视,都可以看出中日关系不是一般的双边关系,无论是出于双方各自的国家利益,还是为了地区与世界的和平稳定,都需要中日关系不仅要“和平”,而且要“友好”。
“友好”的核心是双方的战略互信。有了战略互信,双方就会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误解,多一些安全感,少一些焦虑感,多一些平常心,少一些戒备心。
怎么在中日两国间构建起战略互信呢?我认为,一是保持高层互访,高层互访是构建战略互信的有效途径。它可以省去很多环节,减少很多猜疑和非难,最直接、最准确、最快捷地达到增加互信的效果。
二是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构建战略互信的必要手段。进行换位思考要从客观
实际出发,而不是以己度人,主观臆断,盲目决策。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了解对方,减少误判,增进互信。
三是凝聚共识,凝聚共识是构建战略互信的重要支撑。凝聚共识就是找出双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从中提炼并最终形成战略层面的共识。在共识的框架内,彼此可以有竞争,但不是零和;可以有高下,但不是居高临下;可以有强弱,但不是以强凌弱。最终在此基础上,双方求同存异,凝聚成战略互信。
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武寅在2018年8月11日举行的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主旨演讲。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