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日双方拉开了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0 周年的帷幕。中日关系经历了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在曲折中不断发展。虽然过去几年里,中日关系经历了严峻考验,但从去年开始,一些向好的势头带来了希望。
不久前李克强总理成功访日,对中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在中日关系企稳向好的今天,如何发掘民间的潜力,修复、夯实受损严重的民意基础,为两国关系行稳致远创造更充分的有利条件,中日媒体到了一展身手的时候。
今年又是中国改革开放40 周年。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成果,今天两国民间交流的广泛性与规模早已不可与40 多年前的水平同日而语。仅就民间外交而言,除了传统的友好团体之外,新型民间组织、各种NGO等也积极投入到交流中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公共外交的概念不断深入人心,民间交流的主体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些都为中日两国媒体的报道提供了丰富的选题资源。
2017年9月11日,第十二届中日媒体人士对话会在上海举行。会议认为,两国媒体应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地介绍对方及两国关系,夯实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民意基础。
十几年前,笔者开始参加中日两国媒体人士对话会,与会嘉宾畅所欲言,坦率交换意见。十多年过去,双方各大媒体的一线骨干,尽管价值观、新闻观有所不同,但通过坦诚交流,在一定程度了解了对方的立场,为相向而行创造了条件。我在对话会上一再强调的观点是,两国媒体的国际报道对本国民众正确认识和了解对方国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两国的民意走向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我坚持呼吁,应该重视跨文化交流媒体的独特作用,两国媒体的决策层需要加大对话力度,扎实开展务实可行的共采共稿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合作。
媒体在夯实民意基础,确保中日关系行稳致远方面可做的事情有很多。目前,在媒体报道中涉及中日话题的以时政报道、经济报道、军事安全报道最为多见。而在发现、放大两国人民之间积极因素方面,一些领域相对受到忽视或重视不够。这是中日双方媒体存在的共性问题。
除了选题内容应注意平衡、调整之外,推动中日媒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一个更加根本性的举措。随着数字技术与网络的发达,特别是移动终端的崛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到拓宽,有价值的信息与虚假新闻也鱼龙混杂。情绪化、简单化导致的与民粹主义思潮相伴随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时常成为干扰中日关系理性、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也成为绑架民意,削弱民众互信的顽固力量。如何平衡不同观点,克服商业主义、广告至上主义导致的对受众的误导与迎合,考验着两国媒体的智慧与良知。
因此,除了对话,中日媒体还应该采取一些行动。从大家具有共识的领域做起,比如就灾后重建、精准扶贫、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人口老龄化等话题共同策划、采访,发现彼此的关切与利益共同点,甚至在条件成熟时推进媒体合作。这一切,都是媒体本身在夯实民意基础方面可做的“基建工程”。两国媒体如能相向而行,对中日关系企稳向好善莫大焉。
本文为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全国政协委员王众一在2018年8月11日举行的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