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绿色减贫成为精准脱贫的重要模式

发布时间:2018-10-19 10:00:39 来源: 今日中国

绿色减贫是指在贫困地区发展和精准扶贫脱贫中,以扶贫对象稳定脱贫、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方式贯穿精准扶贫脱贫全过程,实现脱贫致富和生态文明建设双赢。

在贫困地区,绿色减贫发展的从理念到实践深入发展,正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减贫成为精准脱贫的重要模式。

绿色扶贫的内涵

中国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基础脆弱又相对贫困,正在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核心在发展,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只有发展才能为扶贫脱贫奠定基础。“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核心在保护,说明再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贫困地区的发展把环境保护和贫困人口扶贫脱贫结合起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核心在统筹,彰显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倡导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

▲ 六盘水种植红心猕猴桃脱贫的农户。

减贫与绿色发展有机结合

坚持绿色减贫、实现绿色发展,是由贫困地区的生态脆弱、贫困人口通常面临发展与生态保护选择等特征所决定的。在生态脆弱区的县级行政单位中,76%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些县的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分别占到生态脆弱地区土地面积的43%、耕地面积的68%、人口数量的76%。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指导思想中明确要求,脱贫攻坚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从2008年开始实施绿色经济倡议,绿色经济便成为一大全球性课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从2008年开始制定绿色增长战略,2012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主题之一就是“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2015年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一致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坚持在绿色发展中减贫,正是对联合国这一议程的有力回应,体现我们的大国担当。因此,贫困地区发展、贫困人口脱贫的一切活动,都需要贯彻绿色发展的理念,体现绿色发展的要求,实现绿色减贫。

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百花湖镇成功走出一条减贫和绿色发展有机结合的道路,这是中国脱贫攻坚实践中绿色减贫的缩影。贵州是位于中国西南多高原山地的内陆省,是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百花湖镇从一个贫困乡镇蜕变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致富典型,核心的经验就是在发展中很好地平衡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通过发挥本地特色优势资源,发展生态乡村旅游,开发生态茶园,发展山泉水产业,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绿色扶贫”的道路,当地村民不仅脱了贫而且实现了致富。

绿色减贫的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明确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四项目标任务。贫困地区加快发展,首先要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贫困县脱贫摘帽,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重点要在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中,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绿色减贫的深入发展。

一是把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脱贫攻坚全过程。贫困地区把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就是要践行新发展理念,尊重生态规律,下决心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坚持节约利用资源,实现永续发展。切实保护珍惜环境,提高脱贫质量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创新生态扶贫的体制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扶贫的制度保障。

二是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大力发展绿色扶贫产业。贫困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密切关系。要坚持以绿色发展为核心,以打造现代产业新体系为目标,大力发展绿色扶贫产业。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上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发展绿色扶贫产业上深入开展“互联网+”等行动,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上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化,充分发挥山好水好空气好的优势,把生态环保与经济、文化旅游开发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农村+旅游”“农业+电商”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在项目布局上,严守生态、耕地保护、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实施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的准入制度。在项目把关上,从源头控制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消耗。

三是积极推动形成绿色减贫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贫困地区,尤其要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大力培育具有新时代特点的绿色文化和生态道德软实力,推动绿色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打造蕴含不同生态文化主题创意的生态文化产品和产业品牌,纳入公序良俗、乡规民约;把绿色生态文明理念、绿色减贫理念纳入国民教育和干部培训体系;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方式绿色化,让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农村居民的习惯;通过完善公众参与、监督等制度,充分发挥各类社会、民间组织和志愿者作用,深入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行动,形成绿色减贫、绿色发展、崇尚生态文明的乡村社会新风。

* 文 | 黄承伟: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