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将于10月25日至27日访华。根据外交部发言人陆慷介绍,安倍访华期间,两国将举办首届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官民论坛。中方“希望双方发挥互补优势,拓展在贸易投资、财政金融、创新和高技术等领域合作”,“欢迎日本企业加大对华投资”。
自今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日过后,关于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探讨在两国经济界不断升温。安倍首相访华在即,我刊记者就中日经济合作的若干话题,对东京大学经济学者伊藤亚圣进行了专访。
10月11日,安倍晋三在首相官邸会见中联部部长宋涛,并强调将在所有领域推动日中具体合作。
安倍晋三首相将于10月25日访华。2018年既是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我想根据这些重要时间节点,谈谈我对当前日中合作、日中关系的看法与展望。
需用长远目光看“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当前正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我看来,“一带一路”现今已囊括了许多内容。首先,强化经济的联动性是“一带一路”的核心。除此以外,“一带一路”还包括了国与国之间的政策性意见沟通、交换留学生等政策、文化、人员交流项目。从这一角度而言,“一带一路”是一个非常具有多元化、包容性的经济圈构想。
9月3日,习近平国家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强调中国“不在对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但是进入2018年,国际社会基于个别事例,开始担忧甚至言之凿凿地认定“一带一路”是中国设下的“债务陷阱”,是中国推行“新殖民主义”“新帝国主义”的工具。根据《日本经济新闻》的最近问卷调查,不少日本白领认为“一带一路”是一种军事构想,而不是经济构想。我认为“一带一路”构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关注:
首先,今年“一带一路”倡议迎来提出5周年,但据我了解总体框架以及项目正式启动始于2015年3月。当时,中国国务院对外发布了题为《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文件。这份文件最为详尽地介绍了关于“一带一路”中国所致力的目标。此后,“一带一路”在中国国内引来高度关注。也就是说,“一带一路”进入具体实践仅仅过去了3年。在我看来,“一带一路”旨在强化中国与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比如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非洲正在强化中长期的经济关系。这一过程唯有以长远的目光评估,方显其中意义所在,光靠3年或5年的时间,不可能马上开花结果。重要的是10年、20年后,中国与东南亚、中国与非洲、或者中国与中东在多大程度上强化政治经济关系。
去年6月1日通车的蒙内(蒙巴萨港-内罗毕)铁路是肯尼亚独立以来,在中国援助下修建的最大基建项目。
再者,无论是中国,还是新兴国家,但凡开展项目免不了要承担各种风险,比如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进军海外,当前正处于学习融资借贷、积累项目建设经验的阶段。这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评价“一带一路”需要看10年后,中国在各个新兴国家实施项目的成果,特别是当地民众如何评价中国带来的发展。过去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后,通过ODA(政府开发援助)在东南亚各国开展了许多投资项目。当时针对日本的ODA,既有来自国际社会的批判,也有来自当地民众的反对。但是经过日本长时间的努力与坚持不懈,此前的批判渐渐销声匿迹。因此,我认为中国推行“一带一路”建设,在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后,只要能开展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的项目,批判的声音自然会烟消云散。重要的是,以长远的目光从整体去把握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日中两国如何实现更为制度化的合作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日本政府的政策开始转向支持、参加“一带一路”建设。日中合作在第三国开展实施项目正成为日中经济关系的热门话题。其实早在“一带一路”启动之前,日本企业和中国企业就曾经在第三国实现过项目合作。哈萨克斯坦火力发电站项目就是其中一例。火力发电站的关键在于所使用的燃气轮机。哈萨克斯坦政府当时判断日立生产制造的燃气轮机较为合适。但是,哈萨克斯坦政府同时认为,从整体来看,日本企业与中国企业一同实施项目,能有效地降低成本。于是日中企业在哈萨克斯坦实现了“事实上的日中合作”。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接下来日中企业在第三方市场共同开展项目合作是完全可能的。
截至2018年5月2日,亚投行已有86个正式成员国。
去年7月,我曾在《日本经济新闻》撰文,建议日本通过加入亚洲基础设施建设银行(AIIB),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我认为通过AIIB参与亚洲经济开发是有关“一带一路”参与方法当中最为制度化的。“一带一路”通过内容丰富的项目吸引着众多企业与组织机构纷至沓来。在与“一带一路”相关联的机构、企业中,AIIB最具有国际视野,同时它明确了作为国际机构的发展方向,是最为制度化的组织。“一带一路”囊括了多种项目,但有些项目也因所在国政府更迭随之喊停。有的项目具有较大的市场价值,有的可能根本没有市场价值。依靠特定政治家、特定政权开展的项目,在中长期的开展实施中缺乏稳定性。从这个角度来讲,虽然“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框架有潜力,但每一个项目需要双方企业的沟通以及协议,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交易成本”不少,需要研究如何控制这种成本。
着眼下一个“40年”
今年是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及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安倍晋三首相于10月下旬访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过去40年,日中两国基本处于和平关系之中,经济、文化等层面的交流,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中国经济根据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继续市场化,实现了高速经济增长。我期待安倍首相访华时,两国首脑能共同确认过去40年来所取得的成果。
当前日中关系正处在好转的势头之中,但历史问题、海岛有关冲突等依然悬而未决。根据日本媒体的报道,日中两国政府或在探讨签署第五个政治文件。如何定位面向下一个“40年”的日中关系,如何在更为制度化的框架下寻求两国共识,如何在两国悬而未决的问题之中找到折中点,如何共同对全球开放经济体系做出贡献,应体现在第五个政治文件之中。这仰仗于两国政府首脑的智慧与努力。
采访、编译:木越
图片源自网络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