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5日,一阵大风让北京再现秋高气爽,相隔7年天安门广场华灯柱上,中日两国国旗悬挂了起来。
25日至27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正式访问中国。迈出这一步,日本用了7年时间。
日本媒体在过去7年时间里,特别是2012年12月安倍晋三成为日本首相以后,所描述的其对华外交,使用最多的一个词便是“牵制中国”。不论安倍走到哪个国家,也不论安倍是否说了和中国有关的话,日本媒体一概解释为安倍首相的用意在于牵制中国。
有一个结果是人们能够看得很清楚的。韩国的经济规模相当于日本的三分之一,但韩国与中国的贸易额为一年2800亿美元,而日本与中国的贸易勉强维持在3000亿美元的程度上。过去7年应该是中国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并走向成熟的7年,但日本一味地牵制中国,非但没有阻碍中国的发展,反而让日本经济没有顺畅地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
安倍来到中国后,向中国方面表达的第一个意愿是,让两国关系“从竞争走向协调”。这是日方要彻底改变中日关系的重要信号。
有了从竞争转向协调的意愿,人们看到了中日经济交往在今后走向正常的希望。
10月12日,第一届中日智能网联汽车官民论坛在日本东京举办
安倍访华期间,26日中日企业在发电站的建设、下一代汽车的开发、氢气及液化天然气等能源上签署了一系列的备忘录,协调的范围非常的宽阔。其中,野村证券持股公司与中国投资基金共建的基金,其规模在1000亿日元(约10亿美元)以上,不仅中日之间有较多的投资项目,还有在第三国展开合作,如中日在泰国共同开发智慧城市等。
在人工智能方面,中日创新领域的交流开始正式进入讨论范围,中日决定设立“中日技术革新合作对话”。中日在货币交换方面,也相隔5年重新进行了探讨,规模应该比2013年中断的要高出10倍以上,从那时的3000万美元,一下子增加到3亿到4亿美元。
2017年11月8日,在日本东京,工作人员为观众展示日本都科摩公司与中国华为公司共同研发的5G设备。(新华社)
笔者注意到,过去德国总理默克尔来华,往往能够和中国签订100亿美元左右的项目备忘录,安倍此次访华,从26日的备忘录情况看,金额在180亿美元上下,比德国高出了将近1倍,比较符合日本的经济规模。默克尔在过去7年到8年时间里,几乎每年来中国,每年和中国签规模巨大的合作项目。日本在过去7年里,过分强调牵制中国,失去了大量的商业合作机会。安倍是否会在今后每年来中国正式访问,真正实现他表述的让日中关系从竞争走向协调,还有待观察。
一方面,中日两国都坚持自由贸易原则,与特朗普强调“美国优先”有着巨大的不同。中日在“一带一路”沿线上,有众多的合作机会。中国有投资的资本及技术,有大量人力资源;日本有项目管理的经验,有与当地合作的成功模式。中日能在“一带一路”,换句话说在第三方国家有合作的巨大机会。在国内,中日两国共同面临着老龄化等问题,中日走向协调应是必由之路。
另一方面,日本近年来在东海、南海及台湾问题上牵制中国的动作频繁,通过印太战略包围中国,这也是日本媒体反复报道的内容。
竞争与协调,中日之间到底是竞争(牵制中国)为主,还是协调(在中日之间,第三方国家实现全面合作)为重,安倍27日回日本后,我们拭目以待。
陈言
《人民中国》专栏作家,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 执行院长
题图图片: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26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共同出席第一届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并致辞。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