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风从海上来

发布时间:2018-11-06 10:53:57 来源:中国报道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城池,上海无疑是很多人心中独特的城市,不仅是因为上海“十里洋场”的旧时风光,更因为其繁华昌盛、开放创新的城市气质。

文︱《中国报道》记者 徐豪

作家叶辛在新出版的《上海传》中,写了许多他记忆中上海的细节: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有1平方米能挤14个上海人的公交车,有新婚夫妇必备的36只脚家具,有1986年上海市区每平方米500多元的商品房,有黄浦江底的一条条隧道,还有他眼中的插队落户、恢复高考、上海风味小吃……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池,上海无疑是很多人心中独特的城市,不仅是因为上海“十里洋场”的旧时风光,更因为其繁华昌盛、开放创新的城市气质。28年前,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决策,上海由此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快速道。

“深圳是面对香港的,珠海是面对澳门的,厦门是面对台湾的,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1990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这样定位浦东。当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穷乡僻壤,28年来早已沧海桑田,成为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一张亮丽名片。浦东的变化,正是上海改革开放极具代表性的缩影。

黄浦江奔流不息,在外滩的光影中流进东海、汇入太平洋,沐浴着太平洋的风,上海正向着“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迈进。

上海洋山深水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进博会为什么选择上海?

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宣布,“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他亲自谋划、亲自部署推动,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和热烈响应。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于11月5日至10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目前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0多家企业确认参加博览会,预计到会的国内外采购商将超过15万人。习近平主席将出席开幕式并举行相关活动。这也将是全球瞩目的高光时刻。

进博会为什么会选择上海?

“上海首先是硬件条件好,自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就被定位为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单从字面概念来看,进博会是关于国际贸易的,与上海的定位相符;上海城市功能比较全,城市管理精细化,有过举办世博会、亚信峰会、APEC峰会等国际会议活动和展会的经验。”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幼文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张幼文说,进博会选择上海,更重要的是因为上海的软实力。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迫切需要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中国第一个自贸区就在上海,它作为我国高水平开放的城市代表,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段,能够代表国家的开放水平。

单从几个数据上,就可窥见上海的绝对优势:

2017年,上海全市进口额19117亿元,占全国的15.3%;

上海是中国大陆同时拥有两个民用国际机场的城市,机场航空旅客年吞吐量突破1亿人次,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五;

浦东国际机场是世界上前3位的货物进口空港;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7年世界第一。

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作为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博览会,进博会也因此更让人期待。“举办进博览会是一项实实在在的行动,参加进博会的人可以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中国的开放举措,观察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成就和最新进展。”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李钢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

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无疑是改革开放的最佳展示区之一。

2017年,上海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0133.86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20783.47亿元,增长7.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9.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2.46万元。黄浦江两岸,早已万丈高楼平地起,上海中心、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不断刷新“上海高度”。

2007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上对上海城市精神进行了提炼概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两个月后,他在对苏浙两省学习考察后强调,上海“要立足国家战略,站在全局高度,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要‘在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大有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发展殷殷嘱托:2013年,要求上海立足全局、突出重点;2014年,要求上海先行先试、大胆创新;2015年,希望上海锐意创新敢为人先;2016年,希望上海加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各项措施系统集成;2017年,要求上海在深化自贸区改革、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创新社会治理、全面从严治党上有新作为。

上海,具有独特的气质,也肩负着独特的使命。

“现代中国的钥匙”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称上海是“现代中国的钥匙”。

1910年,时年32岁的晚清小说家陆士谔在其幻想小说《新中国》中,描绘了他令人惊叹的预言。他是这样幻想的:1951年的上海,将是一座繁华的大都市。从徐家汇到南京路,沿街商铺林立,热闹繁华。还有“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因为要方便市民参观在浦东举办的“万国博览会”。

不过当时的浦东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10月,国务院批准上海市撤销东昌区、东郊区建立浦东县后,浦东才第一次成为行政区划名称,但1961年1月又撤销了。

叶辛在《上海传》中写了上海因得天独厚的港口被西方殖民者一步一步逼迫开放门户;40年前,中国选择改革开放;28年前上海开始了浦东的开发开放,开始了东方大港的建设,如今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曾经的良港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港。

的确,说到上海的发展,就不能不说“应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的浦东。

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向世界宣示了我国继续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开发开放之初,浦东财政资金非常紧张。捉襟见肘之际,改革者们创造出 “资金空转、土地实转”的新模式。依靠这种新模式,外高桥区域以“空转”而来的2.4亿元起步,将“生地”转化为“熟地”。

28年来,浦东经济总量从1990年的60亿元跃升到2017年的9651亿元,增长160倍,年均增长15.1%;财政总收入从开发之初1993年的11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938亿元,增长了357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年已超过6万元。

2013年9月29日,中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浦东诞生。上海自贸区用的挂牌仪式18分钟就完成了,但它带来的意义不可估量。目前,浦东80%的金融机构与跨国公司总部聚集在自贸试验区。

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当天,首发的“负面清单”列出了190条管理措施,36家中外企业首批入驻自贸试验区。5年来,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家跨境贸易电商平台、第一个解禁的“海外游戏机”,还有证券“沪港通”、黄金“国际板”、人民币计价的“上海金”……

“中国要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要靠创新驱动和金融驱动。而这个前提,是放松管制达到‘理性繁荣’。”复旦大学教授孙立坚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

在浦东,一支进口口红的故事广为流传。过去,企业需要六七个月的审核时间来引进新品,每进口一支新口红,都要拖着一拉杆箱的资料和样品到北京审核。自从浦东试点实施非特殊用途化妆品进口“审批改备案”改革后,5个工作日就可完成备案。今年8月,兰蔻的一款粉底棒在上海实现了“亚洲首发”。而这背后,是多部门的协同运作、集成创新。

据《解放日报》报道,西班牙服装零售品牌ZARA当季最新款服饰最快两天内就能登陆上海门店供国内消费者选购。上海自贸试验区在国内首创了“区港直通道”,通过将“先入区,后报关”“先入区,后报检”“预检验”“分批出区,集中报关”等无缝衔接的创新政策实现通关作业流程再造,最快3小时40分的出关纪录刷新“上海自贸速度”。

而中央交给上海和浦东的使命,正是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为中国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

上海的梦想

2017年,纪录片《上海记忆》播出,片子中的讲述者英国历史学家菲利普·肖特是这样开篇的:“往东,上海俯瞰着浩瀚无边的太平洋;往北、往南、往西,则是广阔无垠的华夏大地。”

上海处于一个独特的位置,更是一个独特的角色。这里有中国近代以来的无数个第一,也取得了数不清的成就之最;这里曾经交织着传统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也汇聚了多元一体的地域现代文化;这里有车水马龙、霓虹灯影,更有市井嘈杂、烟火人气。

位于上海黄浦区中山东一路的海关大钟,1927年与海关大楼同时落成,并在1928年1月1日凌晨1点敲响第一声。这座重超6吨的大型钟表是由英国运到上海的。走过90年的海关大钟见证了上海的沧桑巨变,报时曲《东方红》仍在江风中悠扬。

《光明日报》对这座大钟当初吊装时这样评述:“上海,早已进入世界时间。但彼时,没有人想到,这个时间中应有的中国内涵。”

2018年,备受瞩目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发布,规划明确了这座独特城市的新时代目标和其与世界新的交汇点:建设成为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以卓越的全球城市为目标,上海正在进一步塑造自己的城市格调和风度。上海市委市政府今年出台了《关于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

随着未来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持续发展,上海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也将具有更大的全球经济影响力,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也体现了上海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追求和决心。

目前,上海除了是我国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还是科技创新中心。

1992年7月,在浦东新区峨山路当时的童涵春堂药厂,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当时那里几乎还是一片荒地。如今,张江科学城已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载体落地建设,对标美国硅谷、新加坡玮壹科技园、日本筑波科学城。

目前,张江园区注册企业1.8万余家,初步形成了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低碳环保等为重点的主导产业。今年,张江科学城首轮73个项目将实现全面开工,张江将形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基本框架,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群,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美国有“硅谷男”,而上海有“张江男”。2017年6月,浦东推出了提高海外人才通行和工作便利度的九条措施,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曾经人们调侃说,在上海,“陆家嘴男”的发型有很多种,但“张江男”的发型就简单很多——主要分“梳了”和“没梳”两种。如今,“张江男”则渐渐成为“国际范儿”的象征。

11月开幕的进博会,无疑也是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过程中的洗礼。“我们搭建这样的平台,为世界各国贸易交流提供平台,也体现了我国的国际责任。从当前的国际大背景来看,我们的开放举措与贸易保护主义形成明显对照。”张幼文告诉《中国报道》记者,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我国将在更高水平上融入经济全球化,拓展发展新空间。

叶辛在《上海传》最后一篇里写了上海的台风,狂风大作时把阳台上的晾衣杆刮在一处,窗户在抖动,地下室里要把水往外泼。但一到夏天酷热的时候,人们仍会说:台风怎么还不来?

那是从太平洋吹来的风,风从海上来。

为什么要举办这个“不一般”的博览会?

 
文︱《中国报道》记者 徐豪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行。这是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博览会,由中国发起、多个国际组织和100多个国家参与,《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白皮书称其是推动全球包容互惠发展的国际公共产品。
    举办进博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部署推动了进博会,他多次强调,进博会不是一般性的会展,要办成国际一流博览会。
    “作为世界第一的出口大国、世界第二的进口大国,中国贸易伙伴包括2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期望中国对外贸易在发展的过程中,能保持平衡、包容、可持续、稳定和健康的状态。同时,我们也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李钢接受《中国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进博会专门以进口为主题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创举。”
 
展品100%进口,全面呈现国际最尖端、
最前沿、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及服务趋势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17年在全球货物贸易进口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分别达到10.2%和12.8%,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2001-2017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口额年均增长13.5%,高出全球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自2009年以来,中国一直是最不发达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
    李钢告诉《中国报道》记者,总体上看,中国在国际贸易中保持几十年的顺差,当然也有对几十个贸易伙伴是长期保持逆差的。在这样总顺差的条件下,通过举办进博会,搭建一个开放型的平台,希望我们的贸易伙伴到中国的市场上来展示他们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作为全世界唯一一个要求展品100%进口的大型博览会,首届进博会不仅吸引了一流的企业,更吸引了一流的产品。初步统计显示,参展企业将会带来100多项新产品和新技术,全面呈现国际最尖端、最前沿、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及服务趋势。
    从展会内容和质量来看,进博会包括相当于一个“小世博会”。博览会国家贸易投资综合展和七大企业商业展,包含了智能及高端装备、汽车、消费电子及家电、服装服饰及日用消费品、食品及农产品、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以及服务贸易展区。
 
13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0多家企业确认参展,奏响全球经贸“大合唱”
    “进博会不是中国的‘独唱’,而是全球的‘大合唱’。”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说。
    首届进博会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国家展、企业商业展和虹桥国际贸易论坛。目前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0多家企业确认参展,招展情况远超预期。其中,签约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达到200多家。此外,还有80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确认参加国家展。
    “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上,国外出口商和国内进口商沟通和洽谈进口方面的业务,有利于促进国际经贸发展。这不仅是发达国家的有利舞台,对众多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来说,更是利好的机会。”李钢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
    他进一步阐释说,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长期面临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重任,也长期缺乏资金、外汇,通过我们搭建的这个平台,能够增加发达国家从它们那里进口的机会,也增加它们初级产品以外的产品出口机会,从而带动其进出口结构的优化调整,带动国内经济升级,增加就业,提高税收和老百姓的收入。
    “一些高质量产品也能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为有效供给一方带来有竞争力的供给,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为参展国家带来出口的份额。”李钢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用切实行动讲述
“中国进口故事”
    目前,国家展的80个参展国均已确定组展机构和展示内容,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产业状况、投资旅游以及特色产品等,有不少国家准备举办相关配套活动。
    李钢介绍,在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背景下,进博会展示了中国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中对世界开放的姿态,也切切实实地推出了开放的新举措。虽然目前中美之间贸易摩擦和争端不断,但此次进博会也有不少美国的厂商来推销他们的产品,推动他们对华的商品出口。
    在此次进博会国家展中,还将设立中国馆,围绕“开放、融通、共享”理念,通过讲述“中国进口故事”,全面展示进口在我国改革开放、“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以及新时代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和扩大进口给世界带来的发展机遇。
    “这些年来,中国采取不断降低关税的措施,这一方面能够提高相关国家产品出口的价格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能给国内老百姓消费者带来进口贸易的福利。这是我们不断开放、推动贸易自由化稳步前进的方向。”李钢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今年继1449个税目商品7月1日迎来降税之后,国务院又推进1585个税目商品进口关税税率下调,我国关税总水平由上年的9.8%降至7.5%。
 
共谋发展、共解难题,推动贸易自由化、
经济全球化
    首届进博会不仅是经贸商品交流平台,也是国际贸易规则、形势的探讨和沟通平台。进博会举行期间,还将组织开展高层次、高水准、高质量的配套现场活动,主要分为六大类,涵盖政策解读、发布互动、对接签约、国别推介等,其中一类为驻沪外国领馆和商会关注的政策解读、权威发布等形式的论坛活动。
    进博会的组成部分虹桥国际经贸论坛,由开幕式和三场平行论坛组成,开幕式主论坛以“激发全球贸易新活力,共创开放共赢新格局”为主题;三场平行论坛分别聚焦“贸易与开放”“贸易与创新”“贸易与投资”等议题,旨在通过共商共议、共谋发展、共解难题,将论坛打造成为支持贸易自由化、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高层次国际交流平台。
    李钢告诉《中国报道》记者,虹桥国际贸易论坛邀请了重要的国际贸易和政界人士,将聚焦经济全球化、逆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等话题,探讨如何更好地维护以WTO(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多边贸易规则,推动WTO进行相关合理的能够维护绝大部分缔约方利益的改革。
    “同时,也会探讨对现有的一些规则如何进行适应新的国际贸易形势、格局、特点的改革,增加相应的反映新时代特点的新型国际贸易形式和方式,比如就数字贸易、生物科技等领域进行探讨和沟通。”李钢表示。

(本文刊发于《中国报道》2018年11月刊)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