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卓璇 摄影/赵溪
作为一座特殊的博物馆,建立在明清两朝皇宫——紫禁城基础上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在互联网时代摇身变为超级“网红”,成为年轻人旅游打卡的热门地点。从卖乖耍萌的皇家历史人物,到火爆一时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再到文化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及故宫周边产品等,故宫的每一次亮相,都圈粉无数。
这个春节,故宫博物院又以创新的方式,让观众沉浸式地体验传统的春节文化,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别样的年味儿,感受千百年来中国人对新年的祈愿。
2019年1月25日,北京,故宫博物院乾清宫前丹陛上下竖起“天灯”“万寿灯”各一对,作为“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的实景体验部分正式向观众开放。
穿越清代体验过年
宫殿门口张贴着各式春联和门神年画,廊庑下悬挂着华美的宫灯,乾清宫丹陛上下树立着高大的天灯和万寿灯……走进紫禁城,这一派景象让人彷佛穿越到清代宫廷来过年。
这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正在午门和雁翅楼举办的“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此次展览分为文物展览和实景体验两部分。文物展品主要精选自故宫博物院珍藏,以“祈福迎祥、祭祖行孝、敦亲睦族、勤政亲贤、游艺行乐、欢天喜地”六大主题,全面展现清代皇宫过年习俗。除了展厅内的文物展陈,整个紫禁城的开放区域都是展览的实景体验部分。
文物展区内人头攒动,前来参观的观众络绎不绝。来自河北的张燕是特意带女儿来北京看过大年系列展览。“我在电视上看到这个展览,感觉特别好,正好趁着女儿放寒假带她过来。”张燕的女儿还在上小学,她希望通过观看展览培养女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游客在康雍乾等五位皇帝写的福字前拍照留念。
“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特别感兴趣,这次展览展出了很多之前不曾展出的文物,这些都非常吸引我。”北京大学大三学生丁晓萌正在细细观看乾隆年间的瓷杯,一边和同学讨论,一边百度查阅相关资料。
在“勤政亲贤”单元,记者看到了一处玻璃房,这里还原了养心殿东暖阁明窗开笔的场景。明窗开笔是皇帝新年举行的第一次书写仪式,皇帝用万年青笔书写吉语笺,为天下苍生祈福许愿。此外,在这一单元,还展出了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乐队—中和韶乐。
“我是专门来看金瓯永固杯的,这是皇帝新年祈福时用的酒杯,寓意大清的疆土政权永固。”王珊告诉本刊记者,自己是看了《国家宝藏》后才开始对故宫,对文物感兴趣的,现在她已经成为故宫“珍宝馆”的一名志愿者讲解员。
观众参观展厅中的中和韶乐乐器。
“祈福迎祥”单元展示的是过年不可或缺的节物,不仅有岁朝图、宫灯等富于宫廷特色的器物,还可以看到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代皇帝书写的福字。“游艺行乐”单元展示了过年期间的娱乐活动。罕见亮相的《冰嬉图》描绘了腊月初八太液池冰嬉的场景,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冬季的运动。
据故宫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展示的文物数量近千件,是故宫博物院史上使用文物最多的一次展览,创新性地还原清代皇宫过大年的盛况,还原了当时的皇家风貌,为观众呈现一个充满年味的紫禁城。
游客在欣赏曾经皇家所用的黄地绿彩瓷云龙纹碗。
数字化让故宫“活”起来
作为过大年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宫里过大年”数字沉浸体验展尤其受欢迎。
走进展厅,憨态可掬的门神正在红色垂帘上恭迎来者,时而眨眼时而微笑,既威武又有趣。穿过门神,来到 “冰嬉乐园”单元,很多小朋友玩得不亦乐乎。屏幕上是书画《乾隆帝岁朝行乐图》中婴童堆雪狮子的情景。观众只需挥舞手臂,雪花便会从天空飘落,动作越快,雪就会下得越大。画面里的孩童们会将飘落的雪花堆成雪狮子和雪猫,与观众形成互动。而“赏灯观焰”单元是源于故宫藏画中记录的皇家点亮宫灯、观赏焰火等习俗。通过地屏及镜面投影装置,园林与宫殿内悬挂的宫灯依次点亮,烟花绽放,让观众在传统与当代空间进行穿越。
故宫内到处张贴着门神,十分具有喜庆气氛。
据故宫工作人员介绍,数字体验展以数字投影、虚拟影像、互动捕捉等创新方式,将门神佑福、冰嬉乐园、花开岁朝、戏幕画阁、赏灯观焰及纳福迎祥等传统过年场景呈现出来,让观众更好的体验传统文化,感受新鲜有趣的浓浓年味。
“宫里春节吃什么”“‘冰嬉’是什么”的体验展区,游客围着一个机器人不停抛出各种问题。这个身着红色吉服,机智风趣的机器人,就是此次数字沉浸体验展的AI讲解员—百度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度”。整个展览期间,小度会带领游客穿越到古代,讲述宫里过年习俗和文化,感受紫禁城过年的情景。
数字沉浸体验展中专门设置了“赏灯观焰”环节,通过地屏及镜面投影装置,营造出一个沉浸式的新媒体空间。
近年来,为让故宫文化“活”起来,故宫博物院不断创新,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设备,打造“数字故宫”,塑造博物馆的新形态。一系列故宫APP的推出,让故宫文化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比如“皇帝的一天”“每日故宫”“故宫展览”等。而V故宫,则通过VR技术让公众身历其境的感受故宫的壮观。
在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看来,故宫想要推广传统文化、吸引更多公众,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 “以严谨而风趣的方式给大众以教育,最终实现文化的传播与再生。”单霁翔表示。
在数字沉浸体验展上,游客与小度机器人互动。
让文创产品走进生活
如何将传统文化进行时尚化地表达,走进生活,是古老的故宫需要面对的问题。
为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了解故宫文化, 近年来,故宫从做文创产品入手,结合移动互联网手段,开始了商业化探索。
2013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朕知道了”纸胶带大受欢迎,这让单霁翔看到了文创产品的巨大市场。此后,故宫开始搭建自己的文创产品平台和开放互动的产业链。故宫博物院官方认证店铺“故宫淘宝”也开始转变“画风”,陆续推出有创意的文创产品,“如朕亲临”行李牌、“御膳房”冰箱贴、“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等,让古老的故宫焕发出年轻的光彩。现在的故宫紧跟潮流,成为跨界合作的宠儿,与品牌联合推出合作款,与互联网合作搭建文创产品销售平台、定制游戏等。
游客在数字沉浸体验展文创专卖区选购自己喜爱的文化创意产品。
“故宫文创能将传统的元素用时尚的手段加以包装,结合节日的氛围让传统文化融入生活。”正在故宫文创专卖区精心挑选文创产品的蒋女士告诉本刊记者,自己是个“故宫迷”,每次来故宫都忍不住买些创意产品。
在故宫文创专卖区,记者看到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创产品,涉及贺岁礼盒、手机配饰、靠垫、丝巾、香氛等。据故宫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专门为过大年系列展览研发的,产品近百种。这些文创产品集取馆藏文物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故宫手账本、日历、红包等系列的产品,深受年轻人的欢迎。
“把文物资源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这是一所博物馆应该有的担当和责任。”单霁翔说。据悉,目前故宫文创产品近1.2万种,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
2019年1月25日,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挂上灯笼、贴上门神喜迎新年。
让文物“火”起来
有着近600年历史的故宫一直是旅游景点的代称,而今的故宫却越活越年轻,不断以新的方式走进公众的生活。
2014年,故宫博物院以一篇名为“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动态组图走红网络,颠覆了人们对帝王高高在上的传统印象。之后,宫里的帝王将相、娘娘丫鬟们也纷纷走上了卖萌路线。微信动图、表情包,宫里的人物一个个都活了起来。从那时起,故宫放下了严肃威严的调性,彻底打开了自己的网红之路。
自称是故宫“看门人”的单霁翔希望用更多的方式来传播故宫文化,让更多人感受故宫博物院的发展。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让故宫人一下火了起来;文化类节目《国家宝藏》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创下了高收视率和点击量;2018年,以博物馆为题材的电视节目《上新了•故宫》在口碑、话题性等方面获得认可,再次成功打造成爆款。故宫正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地刷新着公众对它的固有印象。
如今,故宫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皇宫禁地,它越来越贴近时代,越来越接地气,正逐渐成为一个超级IP。“故宫有世界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优秀宫殿建筑群,同时有186万件文物藏品。这些文化资源应该融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让文物火起来。”单霁翔说。
2020年,故宫将迎来自己600岁的生日。“把一个壮美的故宫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这是故宫“看门人”单霁翔最大的愿望。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