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周延礼、刘尚希等委员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建言献策

发布时间:2019-03-01 15:03:13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记者 张利娟)中央政治局2月22日下午就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举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

如何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一世界性难题,也成为很多全国政协委员在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建言献策的方向。2月28日,以“中国方案:力破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世界性难题”为主题的人民政协报第19期财经智库沙龙在京举办,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表示,金融在未来的发展不仅要强调一个“稳”字,还要突出“进”,要集中在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上,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参考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经验教训可知,在经济发展内外双重承压的背景下,实体企业与金融业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委员们表示,自从去年11月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以来,帮助民营企业度过难关的一系列金融政策已陆续出台,对于缓解民营上市公司及大股东流动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发展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对于如何更为精准地解决小微企业的实际困难,业界仍在讨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认为,当前民企纾困还缺乏规则和标准。不同的诉求,不同的纾困模式,成为纾困标的选择的难点。如何具体落实“帮困不帮劣”,做到精准纾困,还需要做大量细致工作。在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前提下,国有资本参与民企纾困后以何种方式参与公司治理、何种方式分红、何时退出,都缺乏规则和标准,不利于纾困工作开展。

据悉,目前,各类纾困资金专项计划或基金相继成立,但不少纾困基金存在募资困难,一些基金的资金尚未完全到位。

从金融机构的风险角度看,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表示,金融机构一看到风险就担惊受怕。在风险事件频发、不良上升的情况下,金融机构、银行怕出风险的思想有所抬头,有些地区还表现得比较突出。虽然贷款总量增加,但结构上却存在问题。

“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协同力度不够。银行对风险要求比较严格,倾向于将风险发放给低风险客户。在这方面,银行应该和保险公司联手,合力支持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周延礼认为,“要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要认真研究,实施精准调控和定向调控,引导流动性和金融资源优先流入民营、小微企业,使其能够得到流动性的源头活水。同时,财税政策要更加积极,特别是要落实新出台的减税措施,明确社会保险费率政策,消除民企和小微企业政策担忧。”

融资难、融资贵折射的是经济内部矛盾和金融体制结构性矛盾。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融资难、融资贵不能混在一起,要分开解决,对症下药。

在刘尚希看来,融资难更多的是体制性问题或是和体制相关的问题。融资贵更多的是与市场相关的问题,涉及到风险定价。所以,这两个问题要分开来看,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对症下药。

有委员建议,对于金融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监管政策应做到差别化精准点穴。比如结合实际情况,逐步下放审批权限,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赋予基层金融机构更多自主权和灵活性。在有条件的金融机构或者地区,推广民营小微企业特色支行,发挥专业服务机构的作用。根据监管政策导向,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的尽职免责管理办法,将小微金融服务与业绩、薪酬等联动挂钩,打消基层贷款客户经理的顾虑。

万惠集团执行副总裁胡新作为企业代表发言,中国现实存在的有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地方性的小贷公司和网络小贷公司以及网络贷款平台这四大主体,来践行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但是单纯靠政府拿政策去要求商业银行,很难打通最后一公里,我们应该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建模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做良好的判断,这样才能够把钱贷出去然后收回来。普惠金融不是慈善,而是要可持续发展,只有把整个商业模式走通,通过市场化方式去解决,才能够满足小微企业持续的、良性的得到贷款的需求,最终解决他们资金周转的问题。

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治本之策是构建金融服务民企的长效机制。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市工商联主席燕瑛表示,希望金融机构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帮助中小微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期的经济背景下,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导致经营的预期不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信息中心主任张野建议,应进一步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去解决局部市场失灵的问题。研究个人破产法,解决愿贷、敢贷、能贷的最后一道保障。此外,应考虑如何为小微企业提供创新式的金融服务,让企业资金成本降下来。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