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日首脑实现互访,两国关系重回正轨。去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期间率团出席首届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双方共签署52项合作协议,包括基础设施、金融、物流、信息技术等广泛领域。这让国内外人士再次看到了中日经济合作潜力之大。
2019年“两会”即将拉开帷幕。中国政府将如何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吸引着各界学者的关注。近日,两位从事中日经济研究的学者朱炎、濑口清之接受我刊专访,就当前中国扩大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日本对华投资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详细解读。
关键词 三个促进因素
朱炎
拓殖大学政经学部教授
去年10月,安倍晋三首相正式访华,中日两国在改善关系与加强经济合作方面达成一致。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中日经济关系。
中日两国已构建起了相互依存、互补的经济关系,众多的日本企业活跃在中国市场,开展商业贸易。但是,由于近年来两国关系恶化,日企在华贸易面临困难,开展新业务阻力重重,事业发展一度陷入停滞状态。一部分日本企业担忧两国关系长期恶化,将中国商业环境的变化视为“国家风险(country risk)”,不得不对海外事业的分布进行相应调整,一度出现了从中国撤出的倾向。但是随着两国关系改善,日本企业再次重视起中国市场,探寻扩大贸易的商机。
2018年9月10日,电机制造商日立宣布与中国腾讯公司签署物联网领域合作协议
当前深化中日经济关系有三个新的促进因素。日企若能抓住新机遇,或能扩大在华贸易。
首先中美贸易摩擦正给中日贸易合作带来新机会。美国和中国相互采取了提高关税等的报复措施。美国对华出口的一部分产业因之受到影响。从日企角度看,这正是取而代之的良机。日企可扩大半导体、机械电机、精密机器、汽车、零部件等对华出口。
中国为缓解来自美国的压力,采取了放宽准入门槛、开放市场的措施。其中包括了下调关税、扩大进口、放宽外资准入门槛、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等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对于日企而言,将成为扩大其在华业务的重要促进因素。为扩大进口,去年11月中国在上海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今后敏锐地捕捉到这类机会的日本企业或将增多。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日本松下电器出展透明OLED电视,该电视关机时屏幕呈现透明状态(摄影:沈晓宁)
第二个促进因素是日本企业以“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形式参与中国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这不仅将有利于日企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兴产业的投资,扩大材料供应等商机,同时通过强化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关系,日企扩大在华业务,未来可期。
第三个促进因素是随着中国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兴产业,对于日企扩大商机充满魅力。比如中国在约10年前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2017年中国市场的汽车成交量达到约2900万辆。日本汽车制造商正在中国构建起成品车和零部件生产销售体系。顺带提一句,同年日本品牌的汽车在中国的销量同比增长10.9%,达到420万辆,占中国市场份额的17%。另据日本财务省的贸易统计,同年从日本出口到中国的成品车、零部件的出口额同比增长13.8%,达14000亿日元。随着中国市场开放政策的执行,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的进口关税将下调。此外放宽汽车行业外资股比限制的措施对于日本汽车制造商而言实属良机。再加上目前中国正在鼓励开发生产包括电动汽车(EV)、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lug-in hybrid car)等在内的新能源汽车,在生产、贩卖、拥有量方面,均占世界市场份额的半数以上,并且每年以50%以上的增速扩大。日本企业掌握着与电动汽车相关的先进技术,在中国市场大有可为。
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速度也不容忽视。去年“双十一”上,光一天的成交额就达到了3000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以跨国购物的形式进口的300亿元成交商品里,最有人气的外国商品是日本产品。我们可以预见,在跨国电子商务方面,日企开拓中国市场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中日关系的改善、中美贸易摩擦、一带一路以及中国自身的产业发展等,期待中日经济关系获得巨大发展的因素今后将越来越多。
关键词 充满魅力的市场
濑口清之
日本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研究主干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全世界陷入了经济发展长期停滞的状态。当时日本除了中国以外没有其他投资的选项,同时相比欧美,日企受金融危机的打击较小。因此,日企较快恢复了对华投资。
2010年至2012年上半年,日企整体较积极地开展对华投资。但2012年9月因领土问题恶化,日企对华投资变得慎重起来。日企每年的对华直接投资由原先的70亿美元下滑至约30亿美元。2013年至2015年的3年里,日企对华投资陷入停滞。
进入2016年秋季,一度推迟的本田汽车武汉第三工厂的建设计划正式启动。以此为契机,其他日企也开始重新制定对华投资计划。进入2017年,日企对华投资的动向渐渐转为积极,虽然数额较小,但对华直接投资开始恢复增长。2018年年初,各日本企业更进一步。随着去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日,日企对华投资的倾向进一步加速,2018年后半段,日企对华投资时隔多年再次活跃起来。
长江日报报道(2月24日)称,武汉开发区将确保东风本田三厂今年4月正式投产。
我去年10月曾到中国出差。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华工作的日本人异口同声地谈到“两国关系风向变了!”有一位在华长期工作的当地法人分社社长甚至对我说:“上世纪80年代以邓小平访日为背景,当时日本对华投资最为积极。现在的氛围恢复到那时的水平了。”
去年秋季,日本某些媒体报道称,在华日本企业因担忧美中贸易摩擦的影响,正从中国撤出生产供应链。为此我专程咨询了多位日本在华企业负责人。结果他们纷纷表示:所谓的“撤出”是当初老早计划好的调整,不巧时间上与美中贸易摩擦重合了,但绝不是因为美中贸易摩擦而撤出中国市场。可是媒体记者就这么牵强附会地报了。那是误报!从中国市场撤退的企业主要是经营方面出现问题的部分企业。具体而言是那些无法承受劳务费、物流成本上涨的企业,抑或是开拓中国市场进展不顺的企业等。
今后,如果美国向日本企业施压,要求“将在华工场转移到东南亚、日本、美国去”,那么日本将非常为难。届时倒是很有必要冷静判断美国企业自身是否愿意转移出中国。
上海美国商会去年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5%的美国在华企业表示将毫不动摇地维持对华投资;19%的美国在华企业表示将对在中国和东南亚的投资进行些许适当的平衡调整;明确表示将从中国撤资的美国企业仅占6%。也就是说,现阶段连美国企业自身都不愿意从中国撤出。因此,我认为现阶段日本企业完全没有必要担忧美中贸易摩擦,进而考虑撤出中国。
2月21日至24日,第七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在华盛顿举行,双方就多个具体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
受改革阵痛和美中贸易摩擦的影响,中国经济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有所减速,但是中国市场对于日本企业而言魅力依旧。放眼未来10年、15年,像中国那样充满魅力的市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这是日美欧一流企业做出的一致评价。
中国今后将如何扩大改革开放是日本企业非常关心的一件大事。改革开放要取得进一步的成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政策运营的透明性将不可或缺。
中国政府在金融方面如何支持民营企业将是另一个关注的焦点。中国的民营企业受防范金融风险改革的影响,苦于资金周转不灵。我认为中国的民营企业与日本企业容易形成合作。中国若能制定促进民营企业健全发展的机制与制度的话,民营企业将成为改革开放强有力的引擎,这必将有助于日本企业加大对华投资。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