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记者 张利娟)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2月18日,国家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深化大湾区建设。《纲要》强调,要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以连通内地与港澳以及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加快城际铁路建设,有序规划珠三角主要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
广州作为省会城市,通过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已建成珠三角最大、最高效的交通枢纽,以轨道交通为例,广州现已建成开通15条、478公里的地铁线路,线网里程居全国第三,世界前十。“未来,随着周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推进,佛山、东莞、清远、中山共计14条地铁线接入广州,城市间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将成趋势,城市间居民跨区流动及消费将愈加频繁。”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CEO刘伟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在刘伟看来,广州对于全省规划、调节以及辐射作用不可替代,应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纲要》也提出,广州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应发挥广州枢纽型网络城市优势,以大湾区公共出行互联互通为切入,聚焦城市出行服务需求,通过AI+出行深度融合,为公共出行市民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绿色的智慧出行服务,提高出行市民生活舒适度、满意度和幸福感。”刘伟如是说。
大湾区如何统一“大出行”?刘伟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在今年带来的提案中提出,由广州公共交通运营企业联合牵头成立互联网大出行运营公司,搭建湾区大出行服务平台,实现湾区公共出行“一张网、一平台、一码通”。
完善“一张网”:即通过广州城市地铁轨交网络与大湾区其他地区轨道网络打通,构建大出行运营网络。广州十四号线一期的开通,让从化走进了“地铁时代”,也让广州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区区通地铁”的城市。当前,广州地铁新线建设已进入新一轮高潮,三号线东延段、五号线东延段、八号线北延段、十号线、十一号线、十二号线等12条线路同时在建,预计到2023年,广州地铁运营里程将超过800公里,编织起“四面八方、四通八达”的地铁网络。
新一轮线网建设将掀起广州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新热潮。新线建成后,也必将进一步提升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广州按照“四面八方、四通八达”的总体思路,加快地铁建设步伐,不仅推动广州城市各功能区轨道交通联系更加密切,而且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形成大湾区规带交通“一张网”的格局,构建全新一体化的湾区“9+2”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体系。
打造“一平台”:即通过资源导入及技术共享,打造大湾区区域轨道交通技术服务平台。广州作为国内第一个推动轨道交通装备国产化的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其轨道交通产业布局已覆盖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并在车辆装备制造、通信信号、机电控制、自动售检票、扶梯屏蔽门、土建施工等产业领域的较多环节,都形成了本地的优势企业。多项科技成果全国首创,自主研发并应用了国内领先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直线电机车辆、MTC-I型CBTC信号系统、超高速无线通信技术(EUHT),全国首创盾构带压开仓“衡盾泥”辅助工法,首个实现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应用。
并且,广州在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知识服务和装备制造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才储备,具备了打造覆盖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集成能力。在国际地铁协会中,运营服务可靠度、正点率、公共安全水平等指标名列前茅,服务满意度连续多年稳居全省交通行业榜首。同时,广州地铁向超过40个国内外城市提供轨道交通设计、监理、咨询、培训等专业服务,累计承接总体总包设计的地铁线路达50余条,完成线路联调筹备10条。
广州轨道交通技术实力在国际中达到领先水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交通网络建设中,可以以广州本地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市场为依托,形成行业优秀的企业集群,并打造技术平台,为大湾区各产业企业协同拓展提供紧密联系,带动了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并通过技术共享,提高大湾区城市轨道交通整体综合服务提供能力。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和“物联网+”等创新技术,建立大湾区公众出行和公共交通乘客信息服务平台,以及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枢纽信息服务系统等,有效整合市民出行、载运工具运行、配套服务等信息,实现各方式、各主体之间信息共享。
实现“一码通”:即基于AI的移动支付应用,即乘车码互联互通,一码多场景应用(地铁/公交/商户支付、企业/园区/小区门禁),实现大湾区出行以及生活周边的“一码通行、一码通用、一码通付”。随着AI技术的发展,广州借力AI不断探索轨道交通产业升级。广州地铁试点实施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高峰期快速安检服务,成为全国首例在广州试点应用的轨道交通快速安检项目。并且,广州地铁将有望实现人脸识别支付。智能化、数据化、平台化是轨道交通行业的升级趋势,而广州“AI+轨道交通”已走在世界前列。大湾区的互联互通,可以基于广州AI的移动支付应用,即乘车码互联互通,一码多场景应用,实现大湾区出行以及生活周边的“一码通行、一码通用、一码通付”。
“一码通”的实现,不仅为市民大众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出行体验,并且将大湾区所有的出行数据归集于一个平台上,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唯一性,对大湾区内实现交通运输信息的无缝对接,以及各部门决策数据在应用层面的互联互通与共享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交通管理与决策、交通数据和信息商业化运营等方面可以形成示范效应。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