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别样方式“品读”上海特色建筑

发布时间:2019-03-05 15:01:56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徐汇,以其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当之无愧成为上海都市文脉的发源地和承载区。

文︱何中晴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上海市徐汇区的几千幢优秀风貌建筑则是一部恢弘的交响曲,值得你放缓脚步,用心聆听。

零距离阅读:名家与家的故事

漫步徐汇街头,法国梧桐掩映间,蕴藏着无数动人故事的老建筑悄然伫立。仅徐汇区内的衡复风貌区4.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优秀历史建筑1074幢、保留历史建筑1620幢、一般历史建筑2259幢以及一类风貌保护道路31条。徐汇,以其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当之无愧成为上海都市文脉的发源地和承载区。

零距离接触,是阅读建筑最为迷人的方式之一。随着巴金故居、张乐平故居、柯灵故居相继开放,我们如今有幸走进这些老洋房,触摸建筑的肌理,嗅探建筑的风味,凝视建筑的细节,并最终读懂建筑师和屋主人的一段隽永故事,最动人莫过于名家与家的故事。楼梯的拐角处、窗棂的彩玻璃、地坪的马赛克……恰如一个个凝固的音符,不经意间串连成一阕美妙乐章。

“新科技”阅读:虚拟漫步老洋房

出于历史沿革、房屋产权及使用状况等原因,并不是每一栋优秀建筑都可供游客进入参观。为此,徐汇区依托新媒体科技,为广大游客开辟了另一条“新科技”阅读建筑之路。

目前,徐汇区100余处优秀历史建筑和10处名人故居的二维码设置已完成,以中英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提供建筑、人文、旅游服务等信息, 市民游客通过手机扫一扫,即可获取相关资讯,感受建筑魅力。徐汇旅游特别开发的文创产品老洋房冰箱贴,也特别印上了二维码,扫一扫即可以阅读建筑背后的故事。

通过徐汇旅游微信公众号相关专题,游客可以在线深度了解区内优秀历史建筑的人文背景和历史变迁。游客还可以通过公众号内的VR导览在线参观上海宋庆龄故居、巴金故居、张乐平故居、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爱庐以及武康路沿线等极具特色的老洋房建筑。难怪有人如此感叹:“这样的阅读方式,甚至能比身处建筑中还要来得细致。”

“微游式”阅读:向导引路探秘

对于为数众多无法随时进入参观的居民住宅,很多老房子爱好者自发为游客当起了“向导”,进而诞生了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即“微游式”阅读——由老房子爱好者带路,带领市民游客发现不一样的徐汇,了解建筑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目前,徐汇已经形成了不少富有特色的线路产品。其中,颇受游客欢迎的向导“格里董”,本名董雄飞,作为土生土长的徐汇人,常在闲暇之余出现在市区的各处角落,用自己的视角和方式来观察记录他眼中的上海。跟随他一路走走停停,从荣毅仁的旧居到小弄堂里的寻常住户,无论是“名宅”和“民宅”都很爱使用的戗篱笆,还是可以防止噪音反射、颇富质感的拉毛墙面,都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类似这样的线路正在不断被开发出来,而每逢旅游节、小长假,徐汇旅游局也会组织类似的活动,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多了解上海、深入徐汇、品读建筑的机会。

关于徐汇建筑阅读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其中也不乏与音乐紧密结合的有趣故事。比如,新近对公众开放的宝庆路3号,现被改造成了交响乐博物馆,而原屋主、画家徐元章先生笃爱爵士乐。再比如,现为徐汇区少年宫分部的著名民族实业家荣德生故居,其中的部分楼房被改建为“东方乐器博物馆”。徐汇街头这些“凝固的美妙音乐”,都在静静等候你的聆听。

推荐“阅读点”:

巴金故居

地址:武康路113号

巴金故居建于1923年,曾作为苏联商务代表处,住宅由一座主楼、两座辅楼和花园组成。1955年9月,巴金一家迁入,并在此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巴金在这里完成了《团圆》《随想录》等诸多重要作品。

夏衍旧居

地址:乌鲁木齐南路178号2号楼

夏衍是中国著名的革命文艺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在沪居住近二十年。他离开上海前最后的旧居位于乌鲁木齐南路178号2号楼(原安亭路41弄19号),他于1949—1955年担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时曾在此居住。

柯灵故居

地址:复兴西路147号

柯灵故居是一栋建于1937年的西班牙式风格建筑,红瓦多坡屋顶,有白色半圆形装饰带。柯灵先生与夫人陈国容在这栋楼203室居住了近半个世纪,在这里,柯灵构思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

草婴书房

地址:乌鲁木齐南路178号3楼

草婴书房纪念一生笔耕不辍的俄国文学翻译家草婴,展现草婴从事文学翻译和革命工作的不朽历程。草婴书房将打造为思想交流的沙龙与学术研究的基地,面向大众展现人民文学、翻译文学的砥砺创作。

衡复风貌展示馆

地址:位于复兴西路62号

展示馆原名修道院公寓,上世纪30年代由公和洋行设计建造,为西班牙风格建筑,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一层为衡复风貌展示馆,面积约450平方米,向公众展示徐汇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百年建筑与百年人文的历史和积淀。

(《中国报道》2019年3月刊)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