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清水塘前世今生:老工业区的蝶变

发布时间:2019-03-06 14:31:01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绿色转型、腾笼换鸟,清水塘将告别的不仅是昔日老工业区的荣光,更将摘下“污染”的帽子,迎接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生态新城的希望。

文︱文红武 曾建强

“请肖工段长下达停炉指令!”廖舟厂长对肖永强工段长发出指令的刹那,不引人注意处这位高大威猛的汉子眼眶闪起了泪光。

拉闸、断电,控制电脑面板上的运行数据复位为零。随着窑炉内最后一滴铅锌液被抽干,眼前这座燃烧了5年的直接炼铅基夫赛特炉在2018年12月30日停止了工作,隶属于中国五矿集团的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湖南省株洲市清水塘地区的冶炼产能也在运行63年后实现了全面关停。

至此,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区的工业产能全面关停退出。株洲人几十年关于清水塘的荣与辱、汗与泪,自此成为记忆。绿色转型、腾笼换鸟,清水塘将告别的不仅是昔日老工业区的荣光,更将摘下“污染”的帽子,迎接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生态新城的希望。

昔日功过情难舍

清水塘老工业区是旧时国家重点工业区,是“一五”“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历经60余年发展,形成了以冶炼、化工为主的产业格局,高峰时期聚集了株洲冶炼集团、中盐株洲化工集团等261家企业,累计上缴利税480多亿元,为新中国工业振兴和湖南省、株洲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次关停的株洲冶炼集团,一个曾经的中国五百强企业,还是株洲市第一个年产值过百亿元的上市企业。然而,老工业区长期沿袭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以前这里用毛笔在水里蘸蘸可以画出彩虹,水底的淤泥重金属含量惊人。”驻守在霞湾港入湘江口绿色卫士工作站的副站长刘峥说。话语间仿佛看到昨日自北向南流经清水塘老工业区的霞湾港,裹挟着沿途的工矿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水滚滚直入湘江。

20世纪50年代以来,清水塘工业区200多家冶炼、化工等工业企业的生产废水主要通过霞湾港直排湘江。历经数十年的累积沉淀,底泥中汞、镉、铅、砷等重金属严重超过国家土壤污染标准,是湖南最大的工业排污口。底泥中沉积的重金属污染物成为湘江下游湘潭、长沙等城市饮水安全的重要隐患,刺鼻气味更是让附近居民叫苦不迭。

2003年、2004年,株洲连续两年被列入“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市民反映强烈,湘江中下游地区1000万居民的饮水安全也因此遭受严重威胁。对此,株洲市委、市政府深感痛心,痛定思痛下做出了一个艰难的战略性、历史性决定:全面关停搬迁清水塘老工业区,宁舍金山银山要护绿水青山。

这一决定,意味着株洲要舍弃200多个亿的GDP,意味着生于斯长于斯的几百家企业要搬迁,这些企业的无数多员工面临下岗转业,意味着株洲人要亲自关闭曾经亲手建起的辉煌。有退休职工冲到厂里兴师问罪:“当年我们从五湖四海聚到一起,挥洒青春,用扁担和肩膀把厂子挑出来,到了你们手里,却一关了之?”

情绪服从理智、眼前服从长远、局部服从整体,从市里到区里,从机关到企业,从老总到员工,一年里都在做着选择。株洲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和勇气,选择了“取大义而舍小利”,选择重新开辟一条绿色生态的发展道路,还清水塘真正的碧水清波。

株洲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毛腾飞 ( 左四 ),市委副书记、市长阳卫国(左二)视察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作。

老区新建心志坚

“改革,必须要有刮骨疗伤的觉悟。”2015年底,株洲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将株冶集团等一批既是“创收大户”又是“排污大王”的企业列入转移转型的序列。《意见》提出“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完成综合治理,十年建成新城”的目标;2018年底搬迁改造企业全部关停退出,2020年基本完成搬迁改造区域的环境治理,2025年全面实现搬迁改造的总体目标,从而把清水塘老工业区建设成为一个生态的、经济的、文化的现代化新城。

为了株洲的蓝天碧水和美好明天,广大企业和职工给予了极大的理解和支持。湖南海利化工集团株洲公司当时经营状况较好,董事长刘晚苟说:“我们是国有企业,理当成为表率。”它成了攻坚战展开后第一家关停的企业。3万多名职工舍个人为集体,舍小家为大家,有的已远赴异地他乡上班,有的在下岗再就业协议签上自己的名字。

株洲的决心和行动得到中央和湖南省的有力支持,清水塘老工业区被列入21个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区之一,其搬迁改造工作成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湘江流域保护湖南省“一号工程”的重点项目。随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抽调两百余人的精干力量组成市、区两级指挥部,大力推动区内企业关停转型。

指挥部按照任务确定的时间节点倒排进度,挂图作战,推行“日安排、周讲评、月调度”的工作机制,将企业关停与资产收储、转移转型、环境治理、新城建设、产业导入同步推进,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创新工作方法,奖补政策引导和执法督促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收储+奖补+转型支持+就业帮扶”的处置企业土地资产、鼓励企业退出的新路子,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指挥部联合各部门实行“一企一组”对口帮助、精准施策,终于在2018年底实现了全面关停。

关停企业求转型,株洲当然不会忘记为之牺牲的企业员工。株洲市出台政策,对失业下岗职工提供技能培训补贴、创业培训补贴、社保缴费补贴、自主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岗位补贴以及失业保险待遇等个性化帮扶,举办再就业订单式培训和招聘会。目前,大部分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其中一万多人实现了再就业。

对关停退出企业,株洲着力优化服务,引导其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目前,从老工业区内退出到异地转型升级重建的企业有61家,其中54家已建成投产。清水塘新的蓝图已经描就。2018年12月6日,市政府与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等三方联合体签订合作合同,决定在这里兴建一座包含科技创新板块、工业文化旅游休闲板块和口岸经济板块的产业新城。

湘江风光带株洲段。

在关停企业的同时,株洲市启动了企业场地及全区域的污染治理,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兴建绿色工程,环境质量明显好转。株洲开展的湘江保护和治理“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2018年),计划投入175.6亿元(不含清水塘搬迁改造项目),实施治理类和保护类重点项目423个,系统推进“水污防体系、水安全体系、水保障体系、水生态体系、水文化体系和水管理体系”的六位一体建设。

目前,湘江株洲段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2018年清水塘老工业区所在的株洲市石峰区空气优良天数同比增加30天。

“原来一到冬春两季,在大气扩散不利的情况下,清水塘老工业区和下风向的河西片区异味刺鼻,市民投诉不断。”株洲市环保局工作人员介绍说,“现在区域内异味消除了,空气清新了,异味扰民投诉基本没有了。”

蓝图画卷正展现

今天的事业是昨天的梦想,今天的理想是明天的辉煌。

产业层次由低变高,生态环境由灰变绿,城市功能由弱变强,城市面貌由旧变新……这是写在纸上的构想,也渐次在东西南北的土地上呈现。

目前,清水塘片区内的清湖路已竣工通车,清雨路、清霞路等正加紧建设,着力构建与主城区及长沙、湘潭互联互通的主干路网格局,清水塘城市公园已具雏形,保税物流中心(B型)全面建成并通过验收。推进的9个重点污染项目建设,已完工6个,3个正在实施,清水塘老工业区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清水塘生态科技新城,决不搞碎片化开发。”清水塘投资集团负责人表示,按照“整体投资、整体开发、整体见效”的模式,将清水塘老工业区15.38平方公里核心区中的11.45平方公里拿出来招商,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合作开发建设生态科技新城,目前已与60余家知名企业进行了多轮深入洽谈,有6家联合体通过资格预审。

十年建成新城,这是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展开时株洲市为她描绘的新蓝图。清水塘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元政向媒体表示,在关停企业的同时,新城的道路、跨江桥梁、湿地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在有序推进之中。2018年12月6日,株洲市政府与《株洲市清水塘老工业区产业新城整体开发PPP项目》中标社会资本方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等三方联合体签订合作合同,决定投资80.8亿元,在这里建设一座包含科技创新板块、工业文化旅游休闲板块和口岸经济板块的产业新城,实现从“传统工业区”向“生态科技产业新城”的蝶变,还株洲人民一个真正的“清水塘”。

未来的清水塘主要定位为工业文化旅游休闲、科技创新、口岸开放三大产业功能,将打造工业文化旅游休闲、科创园、物流园、临山居住区四大建设板块。从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品质提升3个方面着力,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工业文旅产业、体验式商业、口岸电商(综保物流)产业4类主体业态。

60余年蓬勃发展的历程,株洲工业留下了数量庞大且具有重要开发利用价值的工业遗址群,尤其是株化、株冶、智成化工三大企业保存下来的工业遗址群,更是极其富集、极具视觉震撼力。

为推动清水塘老工业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2017年2月17日,株洲市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指挥部工业遗产保护组成立。历时4月余,共调查登录118处具有重要历史、科技、艺术和社会价值的工业遗产。据了解,这里将建成清水塘工业文化主题公园和湖南省工业博物馆、中国电力机车博物馆。

依照规划,清水塘老工业区在10年之后将脱胎换骨,变成一座青山绿水和生态修复的示范之城、一座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典范之城、一座产业转型和创新再造的活力之城。未来,清水塘新城将导入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理念,从供给侧和结构性改革出发,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推动老工业区的关停搬迁和生态科技新城的整体建设。

株洲市委书记毛腾飞满怀希望地说:“一个生态的科技文化新城正在崛起,去替代那个曾经烟尘遮天蔽日、污水横流的老工业区,实现清水塘新旧动能的彻底转换。”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