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记者 张利娟)作为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资源。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人才却供不应求。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调研统计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比为1:10,到2030年,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将达到500万。
“落实人工智能国家战略,必须人才先行,打造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矩阵’,形成基础能力人才、源头创新人才、产业研发人才、应用开发人才、实用技能人才等多类型人才并重并用的局面。”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说。
解决人工智能人才短缺问题迫在眉睫。刘庆峰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说,他在今年的提案中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强化基础学科设置和素养教育,推进人工智能基础人才建设。建议教育部开展“能力提升工程”。强化数理、计算机、通讯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基础学科教育;鼓励引入素养教程、开设创新项目、举办应用竞赛、建立科普平台,提升人才的专业素养能力。
二是实施“科学家创新培养工程”,培育和引进人工智能源头创新人才。建议教育部开展“科学家创新培养工程”,在不同地区、不同学科基础的高校开展不同方向的学科教育,打造不同方向的重点实验室;鼓励学科交叉,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学科集群。建议中组部、科技部、人社部研究新政策,推进国内外一流的人工智能院校和企业建立联合项目,共同面向前瞻领域探索、强化源头创新人才培养;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人工智能顶尖人才,面向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领域和未来方向识才引才,实施“人工智能领域的百人计划”。
三是开展“共享平台”建设,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研发人才。建议教育部、科技部、人社部开展“共享平台”建设,建设A.I.大学,打造开放平台,培养从产业人才、培育产业生态。通过技术、产业、资金等资源的支持、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让更多人在底层的、基础的平台上获取所需、得到训练,构建人工智能生生不息的产业生态。
四是实施“行业人才应用工程”,推进人工智能行业应用人才培养。建议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外交部、公安部、民政部、商务部、文旅部、卫健委,联合实施“行业人才应用工程”。建立产学研用的培养新模式,鼓励企业和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进行应用开发和创新;联合产业链企业,与高校及产业园区,进行双师辅助校园人才培养、实践开发与企业商业项目对接。
五是强化技能培训和开发,锻造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工人。建议教育部、人社部突出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建设,强化技能培训和开发,结合实用场景培育行业技能人才和技术工人;通过人机耦合的模式,实现更大更好的产出,从而不断推进人工智能+行业的落地应用。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