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记者 张春侠)3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快老区苏区发展,要有长远眼光,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代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从政轨迹可以看出,生态环境保护始终是他非常关切、下大力抓的战略工程。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提出“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的理念;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支持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实现“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变;在浙江主政时亲力打造“千万工程”,推进生态省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深刻总结世界生态文明的经验教训,吸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文化智慧,不断就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发表重要论述,作出重大部署。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等深富内涵、极具韵味的经典论述,早已成为人民群众入脑入心、耳熟能详的“金句”,润物无声地融入了全民的日常生态观念和实践之中。
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重要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些原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代表委员热议生态文明建设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是非常热门的话题,受到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三年来,中央赋予福建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38项重点改革任务已全面实施,实现了‘三年三步走、年年出成果’。”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介绍说,目前福建森林覆盖率已超过2/3,连续40年居全国首位。2018年,全省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比例超过95%;9市1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超过97%。全面完成了城市内河黑臭水体治理任务。现在的福建,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已然成为常态,日益成为人们向往的绿色福地。
“福建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效,根本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于伟国说,我们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始终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坚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重要要求,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主线,大胆改、深入试。
全国人大代表、十三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理事长矫勇介绍说,新中国成立70年后的今天,我国的水库大坝由解放初的348座发展到现在的98000余座,水电装机容量由16.3万千瓦增长到3.5亿千瓦,均为世界第一。为了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我国近年来全面推行河长制,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如今,河长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河湖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娇勇表示:“在江河上建坝,应坚持水库大坝与河流生态协调共生,坚持生态优先,共抓大保护,统筹解决好生态流量、鱼类增殖等问题,为打造美丽江河贡献力量。”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市政协主席杨戌标为大家描绘了一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共治理6500公里垃圾河、5100公里黑臭河,省控断面Ⅲ类以上水质提高到84.6%,年平均PM2.5浓度下降到34微克/立方米,2017年全面消除劣Ⅴ类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得到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一幅天蓝、山青、水绿的生态和谐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清晰展现在世人面前。”杨戌标说,绿水青山不是等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浙江始终坚守生态底线,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战略,从“绿色浙江”到“生态浙江”建设,从“美丽浙江”到“诗画浙江”建设,以钉钉子的精神绘制生态蓝图,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我们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勇毅笃行拼命干、群策群力一起干,用汗水、用实干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的农牧民同样享受到生态建设带来的绿色福利和生态福祉。5年来,林芝累计植树造林36万亩,治理沙化土地45万亩,森林抚育超18万亩。“良好的生态是林芝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是林芝安身立命之本。如果这杆天平一头是发展,一头是生态,那毫无疑问,生态这头的砝码远远大过发展那头。我们宁可发展慢一点,也决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委副书记、市长旺堆介绍说,为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制定出台了生态环保管理办法,重拳出击、多管齐下,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毁林盗林违法行为,靠林吃饭、借林发财的历史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与此同时,我们舍得花钱,舍得下功夫,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和全民造林活动,大力推进见缝插绿、立体增绿,每年坚持人工植树10万亩以上。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