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记者 王哲)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年,也是中国雷达工业70年。
“当看到大阅兵的直播画面里,空警2000预警机领航飞越天安门广场的那一刻,我们忍不住流下了热泪,感到无上的光荣。”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科十四所所长胡明春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所是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也是亚洲最大的雷达研究所。其前身为创建于1946年的“中华民国国防部特种电讯器材修理所”;1949年4月起义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雷达工业在几代雷达人的奋斗中,从最初只能修配、仿制,到如今自主研制、不断创新,覆盖了陆、海、空、天全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胡明春主持研制的项目曾代表我军最新装备之一参加了国庆50周年天安门广场阅兵;负责组织研制的测控雷达系统天线装备为“载人航天”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带领的天线与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在国防重点新产品研制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作为亲历者、奋斗者,胡明春倍感自豪与骄傲。
中国雷达70年跨越发展
“最初,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以仿制为主,60年代逐步开始了自主研制,面对国外的严密封锁,我们几乎拿不到任何外来的资料,研制的过程是异常困难的。当时没有电脑,我们只能用计算尺和手摇计算机开展设计工作。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我们一步一步积累、创新、发展,研制了我国诸多“第一”:第一部微波雷达、第一部相控阵雷达、第一部机载火控雷达、第一部预警机雷达、第一部舰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第一部军用SAR雷达、第一部反隐身雷达……”胡明春对记者介绍说,“近几年,我们所研制的很多产品,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比如,预警机雷达被权威机构评价雷达技术领先世界,中华神盾雷达已经安装在各型主力舰艇上,可以与国际一流舰载雷达相媲美。”
被称为现代战争中“空中帅府”的预警机的研制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核心的预警雷达研发,更是世界性的技术难题。在我国,这一领域几乎没有任何技术积累和研制经验,面对国外的各种封锁与阻力,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队伍,经过八年时间,突破了100多项核心技术,终于独立自主研制出中国的预警机雷达,被美国智库评价为“比美国目前装备的预警机雷达整整领先一代”。胡明春说,以空警2000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预警机的出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新技术革命下展现出的全新战斗力,被称为当之无愧的“争气机”!
2018年,央视播出专题片《大国之盾》中讲述了信息技术领跑新军事革命,其中提到了被外界美誉为“中华神盾”的雷达,这款舰载雷达装备为2018年南海海上阅兵的中国海军舰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这款中华神盾“海之星”舰载雷达的关键技术就是由胡明春带领的科研人员攻克的,他们经过三年海上的日夜奋斗,一举攻克了“海杂波”这一长期困扰海用雷达的世界性难题。
从“东方红卫星”到“神舟飞船”,从“天舟飞船”到“嫦娥奔月”,中国的载人航天的辉煌成就同样离不开雷达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技术支持。2016年,胡明春作为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那一幕对胡明春来说,如同就在昨天。“长征火箭刚刚经历了第300次里程碑发射,回顾参与的每一次飞天任务的,每当听到电视直播中指令员报告‘渭南跟踪正常’‘青岛跟踪正常’,我就感觉特别兴奋,因为在几乎所有的观测站和远望号测量船上,我们的精密测量雷达组成了对飞船和卫星全程无死角的严密测控链,我们始终守望苍穹,我们都是“航天梦”的追梦人。”
建设智能感知国家创新平台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胡明春走访、调研中了解到,智能感知技术是电子信息领域最前沿、最尖端、最先进技术的汇集地,是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技术制高点。长期以来,我国在智能感知领域的研究力量和科技资源相对分散,相关重点实验室分布在研究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军方部队之中,而这种以专业划分的实验室研究面窄、规模小、体系性不强,导致我国系统级原创成果少,限制了智能感知整体创新能力提升。
去年一年,胡明春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进一步推进智能感知国家创新平台在江苏的落地。他说,落实李克强总理“要在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上下功夫”的要求,依托南京市智能感知龙头企业,先行试点建设涵盖‘电、磁、光、声’等学科的跨行业、跨领域开放型智能感知国家创新平台。引入多元化的投资、进行市场化的运作等手段,加强核心技术的攻关和突破,对于在关键技术领域加速形成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研成果,可以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胡明春表示,智能感知国家实验室从顶层统筹资源调配,加强智能感知领域跨学科、大规模交叉集成,承担单一研究所无法从事的大科学工程,提升“电、磁、光、声”等不同种类的智能感知装备体系协同能力,从而有效支撑国家重大和紧迫的战略需求。
按照胡明春的设想,未来要“把智能感知国家创新平台打造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预警探测领域基础前沿技术的领头羊、国家网信事业发展的主力军。”
军民深度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
2018年,川航航班遇险,危急时刻机组迅速发出了“A7700”紧急代码,请求空管帮助,而正是十四所研制的航管二次雷达实现了这一生命代码在遥远天地之间的瞬间传递,为机组全程提供迅捷、准确、宝贵的信息支持,从而保障了航空安全。
胡明春告诉记者,在军民融合领域,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探测感知、公共安全、智慧交通、智慧企业、智慧物流五大军民深度融合产业。在公共安全领域,他们研制的“蜘蛛网”反无人机防御系统,实现了对无人机远距离、全视角、高精度发现、跟踪和打击,目前已广泛部署于重大集会、重点区域、边防等重点要害场所。在智能制造领域,初步建成了智慧研究所,率先提出了智能车间、智慧企业、云制造服务平台三层次整体解决方案及服务,已广泛服务于航空、航天、汽车、交通、船舶等行业100多家大型企业,在能力提升和产业拓展两个方面努力探索、发展。胡明春表示,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迅猛发展、深度融合的新时代,雷达的能力必将因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得更加强大,在国家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