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观察

从“差巴”到小康 ——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的60年沧桑[组图]

发布时间:2019-03-21 13:55:06 推广来源:人民画报

QIAO8485.jpg

克松社区隶属于西藏山南市昌珠镇,是西藏第一个进行民主改革的村庄,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第一个农民协会、第一个人民公社等诸多第一。

3月18日,临近中午,阳光照耀下的贡布日山积蓄着要从冬日中苏醒过来的能量,坐落在西藏山南市克松社区的一幢藏式民居的院落内,我们坐在72岁的索朗多吉周围,一边品着香喷喷的酥油茶,一边听他讲“60年前的西藏民主改革”,一边想象着旧西藏农奴主索康·旺清格勒压迫农奴的情景。

“我8岁时被农奴主纳入到‘差巴’的队伍中,我们种农奴主的地,给农奴主交‘差’,但这‘差’一直还不完,那时感觉一辈子也还不完。”索朗多吉说。

西藏民主改革以前,藏族克松社区叫克松庄园,是农奴主在索康·旺清格勒在山南的六大庄园之一。1959年5月,克松在西藏自治区工委的领导下第一个进行民主改革,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成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克松社区在这过程中发生了沧桑巨变,从一个农奴制的庄园,成为了今天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17年,克松社区所有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摘帽;2018年,克松社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735.5元,是1978年的98.7倍。

如今索朗多吉老人一家经营着一家家具合作社,年收入超过60万元。“最初国家给我们家家提供贴息贷款,我就是利用这些贷款办起了家具合作社。”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再加上藏族同胞不断解放思想、勤劳肯干,克松社区涌现出索朗多吉、边巴等多位致富带头人,自家富裕的同时还带领乡亲们通过加工制造、工程承包等途径提高收入。如今的克松社区也成为了山南致富奔小康的典型。

“我们知道惠从何来,也知道惠在何处。”索朗多吉说。老人家再也不会有“还不完债的感受”。#p#副标题#e#

为纪念西藏民主改革,2011年克松村修建了“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陈列馆”,每年平均接待参观者6万多人次。#p#副标题#e#

陈列馆展示的农奴主太太们精致奢华的服饰,与农奴的衣衫褴褛形成强烈对比。#p#副标题#e#

西藏民主改革以前,克松社区叫克松庄园,是大农奴主索康·旺清格勒在山南的大庄园之一。#p#副标题#e#

克松社区民主改革后,获得解放的广大农奴分得了土地。#p#副标题#e#

克松社区群众自发自编、自导了历史舞台剧《农奴泪》,讲述了克松庄园农奴赤来多吉祖孙三代在封建农奴社会、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命运经历,再现了农奴制度的野蛮、黑暗。该剧于2011年3月由克松居委会20余名群众演员自编自导自演,2017年确定由乃东区艺术团排演该剧目。#p#副标题#e#

克松社区藏式民居门头的装饰。#p#副标题#e#

克松社区四组的街道。#p#副标题#e#

克松社区农牧民在家中后院的搭建的牲畜棚。#p#副标题#e#

藏民家中摆放的布达拉宫挂毯。#p#副标题#e#

藏民家中摆放的藏族特色食品——卡赛、荞麦饼和牦牛肉干。#p#副标题#e#

克松社区现任党支部书记边巴次仁。#p#副标题#e#

72岁的索朗多吉老人。#p#副标题#e#

索朗多吉老人的妻子达娃。#p#副标题#e#

索朗多吉的儿媳妇。#p#副标题#e#

索朗多吉的重孙子,老人一家已是四世同堂。#p#副标题#e#

克松社区的致富带头人边巴在村里开办了一家娱乐场所——打牛角场,既增加了家庭收入,又丰富了周围农牧民的业余生活。#p#副标题#e#

“打牛角”是藏族传统体育游戏,深受藏区广大农牧民喜爱。每年农闲时候,农牧民便相邀到“打牛角”场一展身手。#p#副标题#e#

克松社区致富带头人边巴。#p#副标题#e#

驻足克松社区,抬头可见藏民心中的“贡布日神山”。#p#副标题#e#

开耕仪式后,克松社区待垦的农田。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