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hasa Jiwa Bangsa(语言是国家的灵魂)’,这是吴宗玉的口头禅,推动马来语发展是他的终生目标。”马来西亚媒体曾经这样报道吴宗玉。
作为开创马来语教学的先锋,吴宗玉为推动中国的马来西亚语教育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热情。他在北外执教至今已50余年,培养了大批马来语人才。吴宗玉不仅在中国受到马来语教育、研究领域专业人士的尊敬,还得到马来西亚各界的推崇,曾荣获马来西亚“国际马来语杰出贡献奖”,被马来亚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我们采访了这位中国马来语教育的开创者、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北外)亚非学院吴宗玉教授。虽然他已是满头白发的耄耋老人,但谈到马来语仍然热情洋溢,眼睛闪闪发亮。
白手起家马来语教学
1961年,吴宗玉从北京大学印尼语专业毕业分配到北外亚非语系工作(亚非学院前身),他用印尼语教留学生学中文。当时,为适应中马两国关系发展需要,北外筹备开设马来语专业。吴宗玉受学院委托,负责筹划马来语的教学招生——印尼语与马来语同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语法相近,在口语语调和单词使用与拼写上有所差别。
“第二年,马来语系招收了首批16名学生,可是学校曾承诺的外籍专家和教材都没有到位。没有教材怎么办?我就硬着头皮上,自己编。”吴宗玉从字母开始,将清浊音一一对应起来成对编写,在字母旁边画出发音口型,标出发音方式,编写出中国第一本马来语教材。
“学习语言没有捷径,就需天天练。为了确保读音准确,我还专程找到一位在北京工作的马来西亚人指导发音。当时马来语专业一周只有16节课,学生没有语言环境,在课堂上也没有充足的时间练习,发音成了最大的问题。”吴老师说,他每天早晨把学生集中在北外晨读园中朗读,自己读一句,学生们跟读一句。
吴宗玉回忆说:“在晨读园里,我就是人体‘录音机’,力争把地道的马来语原汁原味地读给学生。当时没有外籍专家,也没有教材,我就边学边教,边编教材边上课。”吴老师就这样肩负起了马来语的教学任务,每当想起最初自学自教的艰难,他不免感慨。
半个世纪前的中国,马来语方面的资源紧缺。为了让学生听上原汁原味的外语,吴宗玉每天凌晨两点,都会准时守在借来的电台前等候一个非洲电台里播放的马来语节目。节目前奏的那段音乐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中,直到现在,他还能哼出那个曲调。虽然翻录的电台节目经常有“嘶嘶”的噪音,但这在马来语教学资源紧缺的时期已无比宝贵。第二天,学生们在课堂上用这套录音练习听力。
语言是增进友谊的桥梁
1974年,中马两国建交。当时,北外马来语专业的师生还没有机会与马来西亚进行教育交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中马两国关系不断深化、交往逐渐增多,1987年,吴宗玉作为翻译随同中国杂技团出访马来西亚。这是他从事马来语教学工作25年后第一次到马来西亚。“当时,我心里很不踏实,虽然教了很多年马来语,但从未真正与马来人交流,也没有参加过外事翻译工作”吴宗玉说。
在交流会上,中方负责人上台致辞时说:“我们一踏上马来西亚国土,就沉浸在友谊的海洋中”,吴宗玉不知道马来语中是否有这样的比喻,就按照原意翻译成了马来语。没想到,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次出访让吴宗玉深刻地体会到:语言是增进友谊的桥梁。学好、用好语言,能在推动中马友好的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1989年,吴宗玉应邀参加在马来西亚举办的“国际马来语学术会议”,并在会上发表题为《在缺少语言环境的条件下教学马来语——中国的成功经验》的论文,这次发言在马来西亚教育界引起很大轰动。“会后,我应邀在马来西亚各州做了20余场报告,介绍中国及中国的马来语教学,又应邀到文莱、新加坡参加学术研讨会、讲座。
从此,北外马来语系与相关国家密切了友好往来。吴宗玉与马方、文方高校联系,安排学生出国学习,促成了7+1的教学模式。自1996年开始,北外马来语专业学生到马来西亚、文莱进修学习。1997年,在中马两国政府的支持下,北外成立“中国马来语教学中心”,2005年,“中国马来语教学中心”更名为“中国马来研究中心”。以中心为平台,北外与马来西亚和文莱两国政界、教育文化界的友好关系建立了进一步合作发展。
相信将有更多人同行
有一位马来学者曾动情地说:“我和中国的友谊是从结识吴教授开始的。”马来西亚作家协会主席伊斯梅尔·侯赛因在当地作家协会的刊物上写到:“吴宗玉教授是北京外国语大学马来语的创始人……他经常来往于北京与吉隆坡之间。在中国还比较闭塞的时候,他成为了我们了解中国的窗口。他此次到访马来西亚作家协会促成双方建立了历史性的友好关系。”
“善之本为教,教之本为师”,吴宗玉以马来语教育为纽带成为两国友好使者。2011年,马来西亚政府为了表彰吴教授为马来语教育作出的卓越贡献,授予他“国际马来语杰出贡献奖”,这是马来西亚首次向国际人士颁发这个奖项。吴教授用这笔奖金,5万马元(约合人民币10万元),成立了“吴宗玉马来语教育发展基金”,以此来推动马来语教学改革。这是他热爱了大半生的事业。
同年,马来西亚国家语文出版局官方杂志《Dewan Bahasa》将吴教授作为封面人物,并刊登标题为《吴宗玉——当代郑和》的文章,用长达十几页的篇幅描述吴教授50年来对马来语在中国发展、中马两国友好交往中发挥的卓越贡献。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吴教授已经桃李遍天下,他依旧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马来语专业的教学质量。每当谈到中马两国的教育合作,他的双眼总是充满希冀,“前路依旧漫漫,我相信将有更多人与我同行”吴宗玉说。
撰稿:廖博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印尼人文交流中心研究助理)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